close
  爆料天王本身曾是財經教科書的作者,以前好像是某省府團隊的財經智囊,但是從政以來,走的是爆料路線,比較少回到財金領域一顯長才。最近大概是主要對手已經被看守,所以閒得發慌,這位爆料老兄開始對外匯議題有興趣了,對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過多"的問題指指點點。

  問題來了,台灣外匯存底真的很多嗎?而外匯存底真的像是立委或是官員說的可以任意動用的嗎?我不是專家,看看今天經濟日報的評論吧,你會知道有些立委跟官員的想法是多麼不成熟。


延伸閱讀:http://www.wretch.cc/blog/JaguarCSIA/14021871

簡易數學推算,2900億看起來很多,但是評論裡分析:

『台灣外匯存底包括外資持有的台股約1,227億美元、六個月進口外匯需求約1,200億元,僅這兩項就占外匯存底的八成

台灣的外匯真的一點都不多.....


別再打外匯存底的歪主意

中央銀行持有的2,942億美元外匯存底,最近又被盯上,成為府院高層救經濟的新目標,可能的方向包括進行產業投資的主權基金、移撥一定額度支應公共建設,更早還有買股救市之議;從央行這兩天大動作澄清,可以感受到央行承受的壓力。外匯存底能不能動用是個老掉牙的假命題,外匯存底當然可以動用;真正的問題是怎麼用、台灣現在最需要的用途是什麼?

正如央行發出的說明,外匯是外國的貨幣,不能直接在國內使用,國人取得的外匯透過銀行結匯等程序,換成新台幣,央行收到的外匯就累積為外匯存底;更重要的是,新台幣在國際間不流通,因而台灣經濟發展需要的原料、技術或民眾到海外旅遊,都要使用外匯,外匯存底的功能之一就是支應這些需求。

這個過程簡單,但內含多個重要意義:一是央行的外匯存底不是淨資產,它是用同值的新台幣換來的,同值的換算依據是匯率;二來外匯存底雖是央行名下的資產,但實質上是全民資產,央行負保管及運用之責,任何人都能動用,前提就是拿新台幣來換,政府亦然;三為外匯存底是動態的存量,流動需求變化大,極可能因進口需要、海外投資驟增或國內外資撤退而迅速縮減,甚至可能遭遇投機客狙擊。因此,一國若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就可能導致金融市場動盪不安,昔日的亞洲金融風暴及最近南韓的外債危機都是實例。

因此,外匯存底一直是在運用之中,而且是在央行宣示的安全性─不被倒帳、流動性─可變現、獲利性─能賺錢、經濟性─具公共外部效益等原則下運用。依照這些原則,尤其是經濟性這個原則,央行已提供外匯存底給公民營企業辦理融通及貸款,當然也可將外匯存底運用於府院高層期望的公共建設,或如中國大陸撥款成立主權基金,甚至像當年的香港金管局,直接用於買入低估股票以穩定市場。所以,動用外匯存底不是問題,問題是以台灣當前情勢而言,經濟性的優先性凌駕於其他使用原則嗎?

先來算一個簡單的帳。目前台灣的近3,000億美元外匯存底高居全球第四,僅次於中國、日本和俄羅斯,似乎是很多,但除了絕對值比不上中國的1.95兆美元、日本的1兆美元,相對支應的流動需求,也稱不上充裕,這包括外資持有的台股約1,227億美元、六個月進口外匯需求約1,200億元,僅這兩項就占八成,儘管有常態外匯收入可支應,但面對鉅額不確定的熱錢流動,台灣的防禦能力難謂高強,可能還有些脆弱。

另方面,金融海嘯過後,亞洲國家國際收支普遍惡化,不只貿易經常帳收入展望弱化、部分央行還需提供美元流動性,甚至支應本國貨幣的穩定;加以近期金融保護主義崛起,國際資金撤離,部分亞洲國家的外匯存底已開始縮水,像日本、俄羅斯、南韓、新加坡及香港,僅1月就少了快1,000億美元,顯示外匯存底不是只增不減,消耗速度還很快。此外,東協加三近日緊密推展換匯合作機制,也正是要在出現國際流動性不足時,以區域合作力量相互支援,共禦危機,但台灣無法參與這個機制。因此,在全球金融市場尚未穩定下,現在台灣外匯存底的運用優先順序,應是流動性重於經濟性,台灣就像是家參與國際經濟的企業,外匯存底是建立支付信用的重要支柱。

再者,目前府院所謂的動用方式,不是拿新台幣來換外匯存底,而是要讓央行由「銀行中的銀行」,站到第一線成為「直接的放款者」,讓一套外匯存底製造二套新台幣的信用,形同讓央行印鈔票,如果我們可以接受新台幣愈來愈不值錢,這也不是不可以。外匯存底當然應該要運用,但請一切照規矩來。

●延伸閱讀: 央行:外匯存底 國內不能用

 

【2009/03/09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央行:外匯存底 國內不能用

動用外匯存底救經濟?中央銀行昨(7)日跳出來捍衛外匯存底,強調動用外匯存底支應擴大內需經費,除可能造成通貨膨脹,也會導致央行財務惡化,危及國內金融穩定。央行決策官員直截了當地說:「外匯存底不能用在國內。」

外傳行政院要求央行評估仿效新加坡模式,從外匯存底移撥5%至10%額度支應救經濟,央行彭淮南直言,他對此事「一無所悉」。

由於外界近來屢以外電報導新加坡及日本動用外匯存底的例子,提議台灣也可動用外匯存底來救經濟。央行昨天特地發新聞稿說明新加坡及日本的作法。

央行指出,新加坡政府並未計劃動用外匯存底,而是計劃動用該國財政部投資於GIC及淡馬錫(Temasek)兩機構之孳息。如擬進一步動用本金,需獲得國會同意。日本政府則是擬提撥50億美元外匯貸給公營機構「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apan Bank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簡稱JBIC),再由JBIC轉貸日本海外企業,以支應其外幣資金需求。

央行強調,長期以來,央行一直使用外匯存底融通外匯指定銀行,對國內廠商及海外台商辦理外幣貸款。像是78年起便提撥部分外匯存底種籽資金,參與台北外幣拆款市場;央行也辦理換匯交易、存放外匯指定銀行及對銀行業辦理外匯融通,提供外匯指定銀行外幣資金轉貸國內外廠商。

截至98年2月底,經由外幣拆款、換匯交易、存放外匯指定銀行(含輸出入銀行)外匯融通餘額合計已達278.25億美元。

彭淮南重申,外匯存底運用主要考慮四個原則,第一個是外匯存底的安全,不能被倒帳;第二個是流動性,因為外匯必須隨時支援國家的需要,所以不能全部作長期固定的投資;第三個是獲利性;第四個則是經濟性,也就是要用在有益於經濟發展的地方。

彭淮南強調,就算政府想動用外匯,也必須編列等值的新台幣預算,然後依照結匯手續動用。政府預算如果不夠,可以發行公債,向民間籌款,這才是動用外匯的正當途徑。

高層官員並指出,為管理及運用外匯,央行訂定「外匯資產管理運用應注意事項」(含風險控管、投資工具、往來銀行選擇標準及內部控管等),並經央行理監事會核定施行,也會定期召開外匯資產管理會議(含風險控管),外匯操作同時受內部及外部稽核監督,十分嚴謹。

【2009/03/08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千億外匯存底救經濟 彭淮南:不准

(2009/03/09 00:09)
http://www.nownews.com/2009/03/09/320-2419321.htm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救經濟,政府高層把腦筋動到台灣2941億美金的外匯存底上,這念頭也讓央行總裁彭淮南急了!7日上午衝到央行坐鎮辦公室,隨即發布新聞稿表示,政府不能任意動用外匯存底,否則很有可能危及台灣的金融穩定。

台灣外匯存底2941億美元接近10兆台幣,這麼龐大的金額不用來救台灣經濟,也難怪立委會開炮,邱毅表示,「新加坡用在國內經濟振興跟紓困,日本用在貸款給特定的銀行,幫助企業紓困,而韓國是拿來穩住連續貶值的韓圜,台灣的外匯存底拿來做什麼?整個外匯存底放在這個地方,然後閒置也不是個辦法。」

彭淮南7日一早緊急取消休假特地進辦公室,甚至還召回下屬,短短3個小時後迅速發布澄清稿,表明台灣絕對不會仿效新加坡,動用外匯存底來救經濟,央行強調動用外匯存底支應4年5千億的擴大內需建設,很可能造成通貨膨脹,導致央行財務惡化,甚至危及國內金融穩定。

眼看日本、新加坡已經有先例,彭淮南鐵了心就是不放行,因為外匯是台灣對外輸出賺來的,外匯存底屬於全體國民,中央銀行只是替全民保管,即使台灣經濟再爛,台灣這2941億美元的外匯存底,恐怕也不會是救經濟的靈丹妙藥。(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財政部籌錢 反對動用外匯存底

政府籌錢、找錢,動到外匯存底腦筋?財政部長李述德9日在立法院表示,財政部並沒有提出任何動用外匯存底的想法,外匯存底是不能任意動用。

立委盧秀燕等人9日在立法院財委會質詢時表示,中央銀行3月7日周六強烈聲明不宜動用外匯存底,財政部最近積極研擬財政投融資等找錢方式,究竟有無動到外匯存底?

李述德表示,從來沒有,他也認同央行主張不能任意動用外匯存底。

【2009/03/09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經濟學人︰新興國家 信用崩盤隱現

自由電子報編譯陳柏誠/綜合報導〕根據《經濟學人》報導,由於投資人接二連三自新興國家逃離,在貨幣、股票以及債券價格重挫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國家發生外債違約。一些中東市場,尤其是杜拜已經陷入危機,其他新興國家則可能跟著崩塌,產生所謂的骨牌效應。

該文透過三項指標—經常帳赤字、短期負債以及銀行貸存款比率,來判斷一國面對全球信用危機時的脆弱度。就經常帳赤字佔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而言,去年許多小型東歐國家都出現二位數赤字,巴基斯坦、南韓以及波蘭今年經常帳赤字可能達到八%或以上,相當於泰國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前的赤字水準。

一九九七年初,泰國的短期負債達其外匯存底的一三○%,預估目前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的短期負債比率都超過二五○%,匯豐(HSBC)預估南韓此項比率將在年底超過其正在萎縮的外匯存底,印尼、南非以及匈牙利的外匯存底越變越薄,俄羅斯情況亦然。

用來衡量銀行體系健康度的銀行貸存比,俄羅斯、巴西、南韓以及匈牙利等國在這項比率皆逾一,意味所屬銀行依賴海外貸款,為國內放款提供融資,因此將因為全球信用危機而飽受壓力。

相較之下,亞洲新興市場整體來看仍是全球新興市場中最安全的市場。僅南韓因為龐大的短期外債,以及銀行高度槓桿操作,風險和波蘭一樣高。

上述三項指標只能評估各國的相對風險,要評估一國在面對危機時的絕對風險,必須預估未來十二個月的對外融資需求。瑞銀分析師安德森計算四十五個國家對外融資和外匯存底的差距,發現只有十六國出現融資差距,其他國家的外匯存底即使沒有新的外資流入,皆足以應付未來一年的國際支付所需。這十六國全都位在中歐或是東歐,榜上有名的還有兩個大型新興國家:巴基斯坦以及南非。

大多數新興市場擁有龐大的外匯存底,有助於避開危險,不過很不幸的,信用危機持續越久,這些國家的外匯存底就會縮水得越厲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chaelwang 的頭像
    michaelwang

    michaelwang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