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新巨投] 建仔啟示錄 (下)
新興媒體的力量讓我們感覺建仔就在附近的球場打球,而紐約似乎就在台北附近。
還記得二十多年前,大夥熬夜圍在電視前面,看著中華少棒、青棒、成棒的實況轉播嗎?猶記得當時傅達仁轉播的亢奮聲音,更記得中華隊有優異表現時,街頭巷尾傳來的歡呼聲。其實二十年來,大家對於棒球比賽的熱情並未改變,棒球本身所代表的意義也沒有改變。但是,傳遞比賽的方式卻多了許多不同管道,所接觸到的比賽也不只是一年一度的國際賽事。
建仔熱潮,可能不只是代表台灣投手揚威國際的一窩蜂現象,媒體談了很多建仔本身的人格特質,例如謙虛有禮、不擅言詞但是臉上永遠掛著靦腆笑容,這些都是建仔受到極大歡迎的原因,但是媒體科技的快速進步絕對是其中關鍵。
二十年前沒有有線電視,所有的新聞來源都是老三台。現在的台灣,媒體開放的結果讓選擇多樣化,有線電視有如自來水一般方便,八十多個頻道直接進入所有人的客廳,其中專業體育台是我最喜愛的,因為二十年前,不能方便收視的畫面,現在打開電視就有。二十多年前,我們喜歡二郭一莊、呂明賜、趙士強﹔現在的我們,喜歡建仔、小小郭、陳金峰。對於棒球的熱情並未隨著時間消散,差別在於專業體育台會為觀眾整理許多有用的資訊,觀眾可以很清楚王建民、郭泓志好在哪裡。以前的我們只會說:郭泰源好厲害、某某選手最近打不錯....等等。
除此之外,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也成為近十年的新興媒體,各項數字不再只是平面媒體的專利,只要透過Google查詢即可﹔網路互動式的傳播方式更非有線電視所能提供﹔BLOG的興起更讓建仔的Fans在網路上強力放送對建仔的觀察。
傳統媒體及新興媒體推波助瀾的效果,放大了明星的魅力,我們熟知王建民今年拿下幾勝、防禦率是多少、雖然建仔投出的三振不多,但是滾地球/飛球比率傲視群倫。我們隨著建仔在大聯盟投一休四的節奏,按時熬夜,按時早起。我們更發現身旁的人也開始認識洋基隊長Jeter、王建民的"同梯"──Robinson Cano。我們也開始氣憤那些防守不力的建仔隊友,害得建仔得多花幾球處理下一個打者。
但是我們同時也因為媒體的進步,發現了一些遺憾。
遺憾如上下班式的中華職棒精采度總是差一截,遺憾我們再也不能從沒有熱情的比賽中獲得滿足。因此中華職棒的票房不佳,是可以預期的,因為所有人都可以透過電視選台器,就可以輕易的發現公視所播的大聯盟轉播,跟中職比賽比賽強度竟有這麼大的差異。也正因如此,大家開始愛上每四年的大型國際賽,如:奧運、亞運、亞洲錦標賽(奧運資格賽),兩年一次的也不錯,如:洲際盃、世界盃。要是有些國際賽在台灣舉行,那就更瘋狂啦!一定會想到現場去感受久違的熱力與能量。
為什麼國際賽如此迷人?
因為國際賽短期密集的賽事,濃縮得有如啜飲一杯ESPRESSO,選手要有好的表現,需將各項指標調整至顛峰,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發揮得淋漓盡致﹔教練團更要運籌帷幄鬥智鬥法,因為手上資源有限,要不要推出王牌投手、王牌救援等等傷腦筋的問題,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做出決定,才能在對抗強度極高的國際賽獲勝。台灣球迷絕對不會在中華職棒的季賽中看到,這種詭譎的氣氛、鬥智又鬥力的對抗。也正因台灣觀眾太了解好看的比賽應該打成什麼樣子,觀眾的口味變大了,眼力被訓練得精了,有一搭沒一搭的中華職棒,自然有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遺憾。
此外,國際賽痛擊對手之所以可以振奮人心的道理在於:這是國際的舞台,我能夠擊敗你代表我的棒球實力勝過你(實力也好、運氣也罷,至少在本屆勝過你)。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瘋狂愛上王建民的原因,因為我們發現台灣出身的選手竟然在棒球最高殿堂───美國職棒大聯盟,表現得如此優秀,也如此受到重用,放在國際舞台絲毫不遜色,如同李安被奧斯卡肯定一般,令人激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