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教授講的應該是"等待神蹟出現"。
2000年美國的.com 泡泡,影響力可能遠不及美國次貸風暴的威力。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日本的資產泡沫。
雖然日本經濟泡沫化的那段時間,我們都還小(裝一下年輕)。
但是直到現在,我們都還看到日本中產階級所受到的壓力。
經濟成長受限,國內幾近零利率,
日經225股市,不要說重返30000點的榮耀,就連20000點都遙不可及。
美國是否會像日本這般,我不敢妄下定論,畢竟這兩國經濟體的本質不同,
未來從衰退中奮起的速度也不同,經濟規模也不相同。
美國創新、日本保守;美國靠國內消費,日本除了靠消費,也仰賴出口。
兩者沒有必然的關係,一定要走一樣的老路。
我想說的是,資產減記的戲碼,是很歹戲拖棚的,而且才正要開始上演。
以日本的經驗來說,痛苦期還很長呢!
別再相信那些大師們說的"次貸已遠離"的說法了。
不會降臨的奇蹟 |
![]() |
‧沈雲驄 2008/08/21 |
![]() |
![]() |
![]() |
鐵面人,全民超人,無敵浩克,黑暗騎士,地域怪客。好萊塢今年一口氣推出了好多部超級英雄電影。有人說,這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領袖讓人太失望,所以只好寄情於虛構的奇幻人物;也有人說,這意味著在不確定的年代,人人都在渴望不可思議的奇蹟降臨,好讓痛苦一筆勾銷。
不管承不承認,金融市場上很多賠錢的人,心裡就是在渴望奇蹟降臨,痛苦勾銷。假如你到現在都不敢計算自己賠了多少,假如你說不出自己賠錢的理由,假如每天打開電腦翻開報紙,都巴望著能看到國際油價繼續下跌、世界經濟馬上好轉、全球股市立刻回升,你就是個正在等待奇蹟的人。
但是,在現實的金融市場中,無論你等待的是什麼奇蹟,永遠都不會降臨。首先,石油市場不會有奇蹟。沒錯,這幾天國際油價跌了,但不等於你我會從此回到低油價時代,幾個月來的通膨陰影會奇蹟似地消失。相反的,如果全球央行仍然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資金依舊在市場上伺機而動,油價與物價的惡夢一定會繼續糾纏。
其次,全球經濟也不會有奇蹟。表面上,前些時候看起來嚴重得不得了的次貸與二房風暴,好像沒事了。才怪,風暴當然還沒停止。匯豐銀行才公佈的第二季獲利,就在信用商品上慘賠了將近四十億美元,未來還有多少要賠?不知道;還有美林,一年來已經累計提列了近四百億美元的損失,接下來的第三季假如沒意外,看樣子還要再賠五十七億美元。葛林斯班前幾天說,除非穩住美國的房地產,否則麻煩不會結束,結束之前,還會有很多銀行出事。整體算下來,照國際貨幣基金先前的預估,最糟的狀況還沒到來。
這還只是投資上的損失,接下來金融業者們還得面臨另一個棘手的麻煩:官司。許多不甘投資虧損的散戶,幾個月來正在尋求法律途徑討公道。多家業者最近都在忙著與憤怒的投資人協商,前幾天,花旗花了兩百億美元的代價,與部分投資人達成和解。消息傳出,包括AIG在內的多家業者,股價跟著應聲重挫,因為大家都認為,這些官司將會讓業者們的虧損惡化。
至於亞洲,當然也不會有奇蹟。有人說,次貸是美國的問題,二房也不會倒閉,大家免驚。何況,我們亞洲體質好得很,不至於受影響。說這話,也是天真的。遠的不說,上週在日本公佈財報的野村證券,就被信用商品害慘,大賠了七七○億日圓,如果加上前一季所提列的一千五百億日圓的虧損,今年以來就已經有超過二二○○億日圓蒸發,虧損之大,讓日本的分析師嚇了一跳。
這兩天正在北京看奧運的匯豐董事長葛林,上週就公開提出警告:風暴正對著亞洲襲來。他說,儘管他看好亞洲的長期潛力,但是大家不要輕忽亞洲幾個國家短期內的經濟危機,例如越南與印度,如果通膨繼續惡化下去,就算不會出現像次貸那樣爆炸性的衝擊,也勢必會拖累未來一兩年整體的經濟表現。換言之,別以為亞洲能在這波風暴中奇蹟般地脫身。
當然,情勢不會永遠壞下去。闖下了大禍的美國金融業,縱容業者們肆虐的聯準會與財政部,此刻正在低頭收拾殘局。除了美國國會前陣子通過了厚達七百頁的法案,高盛的董事總經理柯瑞根,最近也帶頭準備一項提案,希望能在未來有效地約束銀行業者投入高風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避免像次貸危機這類的風暴再度上演。幾家老牌的金融巨人,摩根大通、美林、花旗以及前陣子吃下貝爾斯登的摩根史坦利,都參與了這項提案。
金融時報說,這是次貸危機爆發一年來,業者們「最戲劇性的回應」。說得好,因為這項提案無論成敗,都注定如戲一場。成,代表著金融業者終於痛定思痛,半世紀來瘋狂投機的時代將戲劇性地改寫;敗,意味著業者們只是虛應故事,演戲給大家看。
不管演什麼,金融業、聯準會與政府,都不是電影中那些具有驚人能量、又有著拯救世人正義感的大英雄。在現實的市場中,政府需要鞭策,業者需要管理,投資人不能迷信奇蹟。 ◎本文轉載自:沈雲驄的財經部落格
【2008-08-21 聯合新聞網】 |
小小抓漏一下,吃下BearStern的應該是JP Morgan,不是Morgan Stan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