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308573
3女人與遜尼派 讓美動武

【聯合報╱楊永明/台大政治系教授(台北市)】

 

面對利比亞情勢的發展,美國歐巴馬政府一直舉棋不定,最後影響歐巴馬轉而支持動武,有兩大原因:阿拉伯聯盟的支持,以及內閣三位女性成員的積極說服。

 

利比亞內戰爆發以來,格達費部隊的裝備精良,並且有八十餘架空軍飛機,掌控城市爭奪戰,反抗軍節節敗退,格達費軍隊開始殺害人民。此時,阿拉伯聯盟國家面對茉莉花革命所引發的人民革命浪潮,十二日投票決定建議在利比亞設立禁航區,以避免反抗軍繼續敗退,更多人民遭受殺害。

 

這裡還有一個關鍵因素,使得阿拉伯聯盟國家採取這項配合英法倡議禁航區的建議。在二月中旬,被埃及前總統列為黑名單禁止返國數十年的知名遜尼派教義大師卡拉達威,在開羅廣場舉行兩百萬人講道時,呼籲阿拉伯領袖傾聽人民的聲音,他說:「世界已經改變,已經有進步,阿拉伯世界內部也已經改變。」同時,他並對格達費發出處死令,表示任何利比亞士兵,都應該射殺格達費,為利比亞人民除害。他也呼籲利比亞士兵,不要殘殺同胞。

 

卡拉達威的影響力巨大,全世界遜尼派教徒視他為伊斯蘭教義的精神導師;但他的論點卻是有爭議的,他是「公義伊斯蘭」的代表人物,支持民主和政治改革,但卻主張對以色列進行恐怖攻擊,所以他被禁止進入美國和英國。當他回到埃及時,西方國家擔心他是否會步伊朗柯梅尼的後塵,主導埃及政局變化。

 

卡拉達威對格達費發出的處死令,使得遜尼派為主的阿拉伯聯盟國家採取禁航區建議,所以,當英法美飛機開始轟炸時,西方國家不斷強調阿拉伯國家的支持,強調是對獨裁者的轟炸,不是對阿拉伯世界的攻擊。但是卡達是唯一參與轟炸的阿拉伯國家,阿拉伯聯盟秘書長穆沙指出,阿拉伯國家支持在利比亞上空設禁航區,但不希望見到軍事攻擊,而傷害到平民。

 

另外,最初英法主張設立禁航區時,國防部長蓋茲是反對的,可是面對格達費對人民的殺害,以及可能的後續報復在班加西實行大屠殺,三位女性改變了歐巴馬對於利比亞的決策。

 

國安會顧問薩曼莎鮑爾和駐聯合國大使賴斯認為,過去美國忽略盧安達和蘇丹達富爾地區的屠殺,使得兩地區出現嚴重種族滅絕,幾十萬人的死亡和強暴,西方國家的袖手旁觀其實和共犯無異,這種屠殺不可以再發生在廿一世紀的今天和利比亞。

 

兩位女性說服希拉蕊(鮑爾在歐巴馬競選時曾罵希拉蕊是怪獸而辭職),使得原本支持蓋茲反對禁航區的希拉蕊,轉而支持有限度的「保護性介入」,因而改變了歐巴馬的決策,這也和歐巴馬二○○九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獲獎感言相符合。

 

然而,依據過去在波士尼亞的經驗,如果禁航區無法阻止地面戰爭的進行,最後可能還是會採取地面部隊,所以這次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是以保護性介入為主,保護利比亞平民,以及保護反抗軍來制衡格達費。至於推翻格達費將是一項長期進程,基本上應該要由利比亞人自己決定。

 

 

 

【2011/03/22 聯合報】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309028
積極打擊利比亞 法國為何跑第一?
法國這次之所以會如此積極的要打掉格達費政權,雙方恩怨其實可以追溯到1978年至1987年的查德內戰。
這次法國在對付利比亞的行動中,可說是積極非常。她是第一個承認反抗軍政府合法性的西方國家,也是第一個搶先進行空襲任務的國家。在歐盟之前針對利比亞問題所召開的特別會議裏,法國也是力排眾議,希望歐盟投下贊成票。相較於多數國家的謹慎與質疑,真是讓人好奇的想問:法國為何會如此的一反常態?

 

除了冠冕堂皇的人道理由、2012年沙克吉自身的選舉利益與眾人所知的石油利益之外,法國這次之所以會如此積極的要打掉格達費政權,雙方恩怨其實可以追溯到1978年至1987年的查德內戰。

 

若格達費政權真的被打掉,法國不僅可以一吐過去因格達費野心南侵查德所受的窩囊氣,反抗軍政府上台後,法國也可進一步提昇在北非的政治利益且增進國內石油公司在此地區的利益。可謂一舉多得!

 

自1920年,因殖民擴張,查德即成為法屬赤道非洲的一部分,成功取得查德全國的控制權。殖民時期,法國在查德南部大量養殖棉花,被法國視為重要的棉花與奴隸勞動人口的來源地。二戰後,法國將其規劃為海外領地,人民享有選舉法國國民會議議員與查德人民會議議員之權,直至1960年獨立。

 

獨立後,因屬南方基督教勢力政府的政策引發北方多數穆斯林族群的不滿,內戰於焉爆發。初期,因顧慮到法方的感受與立場,利比亞國王(King Idris I)只願提供庇護等後勤支援與穆斯林反抗軍。但1969年9月1日,年僅27歲的格達費率領一羣年輕軍官的一場政變,改變了一切。

 

格達費上台後,不顧法國抗議,大量提供武器裝備,包括空中攻擊,支援反抗軍揮軍南下,不僅擊退查德政府軍,且實際掌控北方土地(Borkou-Ennedi Tibesti. BET),更進一步成立傀儡政府,與各國承認的南方政府對抗。之後,格達費更對外宣稱,查德北方BET境內,與利比亞南方連接的1萬1千4百多平方公里的奧蘇地區為利比亞領土(亦稱奧蘇地帶. Aouzou Strip),引起國際社會一片譁然。

 

格達費辯稱,過去殖民宗主國法國與義大利在1935年所作的協議(The Mussolini-Laval Agreement),奧蘇地帶屬於利比亞是無庸置疑。但,法國其實從未批准過此協議。但各國只能譴責格達費的入侵與佔領,不承認利比亞擁有奧蘇地帶的合法性。

 

各國相信,格達費此舉是要把奧蘇地區蘊藏的豐富鈾礦據為己有,並希望藉由插手查德內戰,來將自己的勢力擴張至中非地區,實現大伊斯蘭藍圖的野心。至此,查德內戰一打十多年,背後隱藏的其實也是格達費與法國的政治角力。

 

對查德內部牽涉種族、宗教、部落派系之間的內戰紛爭,法國初期根本不願多管,只提供輕武器裝備與軍事顧問的後勤方式來幫助南方政府抵抗利比亞勢力的南侵。其餘各國也只是口誅筆伐似的譴責格達費,有如狗吠火車。

 

法國之所以不願多管,很大因素是因為她與利比亞之間的石油經濟利益所致。儘管格達費對法國軍援查德政府軍一事不滿,1974年法國還是成功地與格達費簽訂了石油供應換取法方技術及財政支援的合作案。換個角度看,經濟上兩方維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但在政治上,兩邊卻為了查德事務你來我往。

 

這期間,反抗軍與政府軍都還是各自據著南北互相抗衡。1983年8月,反抗軍在利比亞再次武器與空中攻擊的支援下南侵,逼得當時的政府領導人哈布雷(Hissene Habré)逃離首都(N’Djamena)。

 

為遏止格達費野心得逞,在美國與非洲諸國的壓力下,法國終於出兵擊退反抗軍,且設下北緯15度的紅線,不准兩方越界。但隔年1月,在利比亞的支援下,反抗軍再度越界攻擊,法方立即還以顏色,而原本15度的紅線,也被法方限縮至北緯16度以內。

 

為解決查德僵局,1984年4月,格達費突然提議,利比亞與法國雙方在年底前撤出自己在南北兩邊所屬的軍力。為此,媒體還大大誇讚了法國密特朗總統的外交策略,成功迫使格達費讓步。沒想到,格達費陽奉陰違根本沒有履約, 耍了密特朗一道,讓密特朗政府灰頭土臉,氣炸了。

 

由於格達費誤判法國對於這件事情上所作的反應,開始讓他在插手查德的事務上節節敗退。1986年2月法軍空襲摧毀利比亞在北部Quadi Doum的空軍基地。這場空襲被輿論認為是利比亞對法國欺騙與屈辱的報復,空襲也徹底讓利比亞失去空中支援反抗軍的能力,讓反抗軍從此被局限在屬於沙漠地形的北方境內,更讓反抗軍內部對格達費的態度出現裂痕。

 

1987年,格達費在失去空優的情況下,仍再次重整旗鼓,法方也再度支援政府軍反擊,為提高政府軍在沙漠地形的行動攻擊力,法方還特別改裝了400多台Toyota小貨車(pickups),使得這場游擊戰因此被媒體戲稱為「 Toyota之戰」。

 

1988年,格達費終於放棄對北方反抗軍政府的支持,轉而承認南方政府的合法性,也願意將奧蘇地帶的爭議交由國際法庭來裁決。1994年2月3日。國際法庭最終裁決出爐,判定查德擁有奧蘇地帶的合法性與主權,爭議始落幕。現在查德境內仍是政治暴力頻傳,是世界上最貧窮與腐敗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法國還是查德最大的外援國之一,繼續提供情報與軍事援助以防止區域穩定遭到破壞。

 

格達費可說是北非國家中掌權最久的領導人,其年齡比多數北非國家人民的平均年齡還老。格達費乖張不按牌理出牌的性格,讓西方領導人吃盡苦頭,也讓其他同屬阿拉伯聯盟的領導人不以為然。因此有謠言猜測,格達費患有精神分裂症、躁鬱症、以及沉迷迷幻藥。

 

利比亞這次事件終於讓盟國逮到機會名正言順的出兵幹掉格達費。但格達費一天沒被炸死,格達費就不算輸。而且爭議已紛紛出籠。格達費未死,聯軍的轟炸任務還要繼續嗎?若繼續轟炸,平民死傷人數也會不斷向上攀升,這是盟軍空襲的目的嗎?這樣不成比例地狂轟濫炸,精銳盡出,正義嗎?還是一場特意安排的尖端武器軍火實戰秀,以利未來的軍火貿易?縱使格達費真被炸死,利比亞內部會不會演變成一場沒有格達費的部族內戰?若反抗軍上台,會不會演變成一場對支持格達費部族的報復屠殺?利比亞的未來會更好?

 

時間對盟軍不利,對格達費卻是大大的有利。現在「尋找格達費」,反倒成了國際新聞焦點。格達費還真是名副其實的「狂人」!

 

 

 

【2011-03-25 聯合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