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電影裡面極佳的素材,日進斗金的帥哥,花花世界的紐約,高來高去的金權遊戲,有什麼題材能比這些更吸引人呢?早年麥克.道格拉斯、查理辛所飾演的股票掮客、交易員,到近期小說,如:華爾街擦鞋童的告白(Confession of a Wall Street Shoeshine Boy)。都讓人對紙醉金迷的Wall Street目瞪口呆。
美夢易醒,誰料得到2008年的華爾街,跟紐約洋基隊一樣有著巨大的變化呢?華爾街的五大投資銀行,從2008年初開始,倒下第五名的貝爾斯登Bear Sterns(被摩根大通銀行JP Morgan收購),到九月中,倒下第四名的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現傳巴克萊將收購雷曼)。同月,第三名的美林Merill Lynch,將被美國銀行收購。而第二名的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以及第一名的高盛Goldman Sach,也都傳出經營的危機。高槓桿的財務操作,將華爾街帶向了極盛,但也造就了今日的衰敗。
紐約洋基隊,舊的球場Yankee Stadium將在2008年的球季後,正式進入歷史。本是一個光榮、緬懷過去偉大時刻的一年,但是隨著洋基即將中斷連續十三年進入季後賽,光榮時刻也似乎顯得有點難堪。再怎麼難堪,今年的洋基將確定不是紐約時報今年修理的主角(至少頭版不是),因為華爾街造成的風暴,影響程度遠大於洋基不能進入季後賽這種小事。一樣是舊招牌熄燈,洋基會有新生、會有新局,但是華爾街的新局,卻不知道該如何走下去。
可以確定的是,紐約洋基隊今年讓全美的洋基迷失望了,紐約華爾街今年也讓全球投資人難過了(可能還要難過到09年),華爾街的投資銀行跟洋基一樣,沒有拿到今年繼續玩下去的門票。不同的是,洋基有隔一年力拼的本錢,但是華爾街還有"本錢"嗎?美國政府及聯準會大鬍子提出的7000億紓困是否會被國會否決?這場歹戲拖棚的鬧劇,我們還得繼續看下去。
高盛摩根轉型》投資銀行玩高槓桿 栽了
|
|
||
摩根士丹利以及高盛申請轉型成商業銀行,代表20年來高槓桿操作、低法規限制的華爾街投資銀行業,已經走入終局。 這些投資銀行的業務核心是高槓桿的風險操作。美林的槓桿倍率在去年高達28倍,摩根士丹利攀至33倍,高盛公司也有28倍。而直到瀕臨破產前,雷曼兄弟公司的金融槓桿也高達30 倍。 金融槓桿30倍,意味著投資銀行只用5美元本錢就可以做150美元的投資,只要這些投資有3%收益,這家投資銀行就可進帳4.5美元,賺到近一個股本。但相對地,只要投資損失3%,銀行的股本就立刻損失殆盡。 過去幾年來,金融市場充斥著苦無去處的游資。長期低利率與低通膨的環境讓資金取得非常容易,高槓桿籌資因此得以進行。 華爾街投資銀行可以從事如此高風險的操作,一方面是數十年來的金融自由化使他們沒有太多法令的束縛,一方面是現代金融工具的演進,使投銀以為自己有能力掌控風險,永遠站在贏錢的一邊:局部市場可能輸錢,但整體市場要不永遠長期上漲,要不早已用新奇的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把風險分攤出去。 但這樣的如意算盤在次貸風暴爆發以來已完全破局。美國房市先是遇上「機率甚低」的全國性重挫,信用市場出現「百年難遇」的違約潮,貨幣拆借市場出現數十年僅見的凍結危機,所有極端狀況一次到齊,風險槓桿過高的投資銀行立即大幅虧損,難以籌資,面臨滅絕。 高盛公司在這波金融風暴中可說是使出「閃子彈」的神技,但最後仍選擇投向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管制網,將大幅減少槓桿比率。連最強悍的投資銀行也放棄了高槓桿的營運模式,高盛與摩根士丹利的金融槓桿將向美國銀行、美聯銀行的11倍看齊。 這證實了風險槓桿縮減與金融管制收嚴的趨勢。獨立投資銀行已走進墳墓,現在的焦點是,同樣高槓桿操作的避險基金業者,是否也終將繳械投降,落入嚴密的法規管制網。 |
華爾街式投機行為的終結?
|
|
||
美聯儲二十一日晚宣布批準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為銀行控股公司的申請,此舉將終結華爾街傳統投資銀行的經營模式改制為常規存貸銀行,縱橫資本市場王國百餘年的華爾街投資銀行巨頭集體告別歷史舞臺。而這是否意味著一代「華爾街式」投機方式的終結? 華爾街似乎是在最近十天變天的:美國政府接管最大的房地產貸款機構房地美和房利美,美國銀行收購美林投資銀行,美國政府拒絕為大型財團收購瀕臨倒閉的雷曼兄弟控股擔保,導致這家百年老店轟然倒塌,隨後,美國政府批準了美聯儲旗下的紐約儲備銀行接管美國國際集團AIG,並推出了價值七千億美元的金融市場救援計劃。直到昨天晚上,美聯儲批準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改制為常規存貸銀行,華爾街的風暴走向似乎漸漸顯露清晰輪廓: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的「帝國時代」行將結束。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教授鮑泰利認為,美國金融市場淪落至此,緣於金融機構的投機性太強。由於金融創新,大量金融衍生品進入市場,而許多投資者其實並不清楚這些金融工具的風險,於是埋下了重大隱患。 此間經濟學家說,近年來,美元持續貶值、金價上揚,房價,油價完全無理性的一路高漲,背離了市場基本供求關系實際水平,儘管布希政府高調譴責對石油的投機行為,但最終未能根本解決問題。 正在威斯康星州從事競選活動的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說,他對華爾街投機者的貪婪感到憤怒,並稱拯救計劃不應由稅款來支付。 來自當地的報道稱,麥凱恩明顯轉變了立場,開始反對國會未經核查就倉促授權寶森巨大的權力支配巨額的救援計劃。他認為布什和國會應該共同為這次的金融危機承擔責任。 布魯金斯學會今天在一份分析中說,儘管國會兩黨對財政部提出的天價救助計劃表示同意,但動用納稅人的金錢救助投機銀行的壞帳,還是有多重風險的,而且這樣做也存在道德風險。美國財政部長寶森在敦促國會儘快通過政府救市計劃時也坦承,他不敢保證納稅人購買的銀行壞賬不會變成一堆垃圾。 連日來美國媒體指責華爾街投機者貪婪的投機盈利行為的言論鋪天蓋地,這些言論認為,華爾街的過度投機行為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內在原因,美國納稅人不應該為這種投機行為買單。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肯尼思‧羅格夫指出,未來十年,華爾街將會向何處去令人憂慮。而美國金融業的崩潰,極有可能導致亞洲及其他國際投資者重新思考投資方向。有專家認為,儘管美國政府撇開自由市場論的聲音強力干預市場,但這並不能說明「華爾街式」投機方式也告別金融舞臺。只要世界各國的金融體制還存投機的政策空間,只要還存在著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牟利炒賣需求,華爾街投機模式在世界其他幾個大型金融市場將繼續存在,並為下一輪金融危機積累能量。 |
歐洲憂心被拖累 「貪婪華爾街自食惡果」
|
|
||
華爾街最近接連傳出4大投資銀行出售、申請破產重整、轉型為商業銀行的天大消息,引起大西洋彼岸歐洲左右兩派陣營的一致譴責;它們認為,這是華爾街毫無章法與過度膨脹下的惡果。 洛杉磯時報報導,義大利財長崔曼迪認為,投機客「貪婪自私」與主管官員「愚蠢顢頇」是醞釀問題的禍因,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前主席葛林斯班尤其必須負起主要責任。 崔曼迪表示:「市場將葛林斯班視為大師。如今我們必須自問,他是不是繼賓拉丹之後,對美國傷害最大的人…很明顯,目前的局面意味,美國的經濟體系有問題。這不是一家銀行經營不善,而是整套體系行不通。幾天前,僅有極少數的人願意承認危機的嚴重性。」 崔曼迪以1997年的阿爾巴尼亞為比較對象。當時的一場多層次行銷騙局導致大批阿國人民的畢生儲蓄旦夕化為烏有,引發嚴重暴亂。他指出:「整個體系已經搖搖欲墜,正如當年的阿爾巴尼亞。公共投資大舉挹注才是解除危機的正途…回歸遊戲規則必須佐以公共部門的投入。」 歐洲的政治左派曾經預言,華爾街的「野蠻新自由資本主義」遲早會釀成大禍。左派人士並以1929年的股市大崩盤比較;他們指出,美國政府出手拯救大型投資銀行的舉措已經產生嚴重的扭曲作用。 這場危機隨時可能導致英國、西班牙、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通膨、失業、經濟成長疲弱等問題更加惡化。左派的西班牙籍歐盟經濟事務專員艾爾穆尼亞表示:「貪婪一直是癥結所在。在歐洲,我們不能說沒做錯什麼。歐洲銀行買下有毒產品,沒有人知道這種現象什麼時候會結束。」 |
華爾街式投機行為的終結?
|
|
||
美聯儲二十一日晚宣布批準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為銀行控股公司的申請,此舉將終結華爾街傳統投資銀行的經營模式改制為常規存貸銀行,縱橫資本市場王國百餘年的華爾街投資銀行巨頭集體告別歷史舞臺。而這是否意味著一代「華爾街式」投機方式的終結? 華爾街似乎是在最近十天變天的:美國政府接管最大的房地產貸款機構房地美和房利美,美國銀行收購美林投資銀行,美國政府拒絕為大型財團收購瀕臨倒閉的雷曼兄弟控股擔保,導致這家百年老店轟然倒塌,隨後,美國政府批準了美聯儲旗下的紐約儲備銀行接管美國國際集團AIG,並推出了價值七千億美元的金融市場救援計劃。直到昨天晚上,美聯儲批準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改制為常規存貸銀行,華爾街的風暴走向似乎漸漸顯露清晰輪廓: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的「帝國時代」行將結束。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教授鮑泰利認為,美國金融市場淪落至此,緣於金融機構的投機性太強。由於金融創新,大量金融衍生品進入市場,而許多投資者其實並不清楚這些金融工具的風險,於是埋下了重大隱患。 此間經濟學家說,近年來,美元持續貶值、金價上揚,房價,油價完全無理性的一路高漲,背離了市場基本供求關系實際水平,儘管布希政府高調譴責對石油的投機行為,但最終未能根本解決問題。 正在威斯康星州從事競選活動的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說,他對華爾街投機者的貪婪感到憤怒,並稱拯救計劃不應由稅款來支付。 來自當地的報道稱,麥凱恩明顯轉變了立場,開始反對國會未經核查就倉促授權寶森巨大的權力支配巨額的救援計劃。他認為布什和國會應該共同為這次的金融危機承擔責任。 布魯金斯學會今天在一份分析中說,儘管國會兩黨對財政部提出的天價救助計劃表示同意,但動用納稅人的金錢救助投機銀行的壞帳,還是有多重風險的,而且這樣做也存在道德風險。美國財政部長寶森在敦促國會儘快通過政府救市計劃時也坦承,他不敢保證納稅人購買的銀行壞賬不會變成一堆垃圾。 連日來美國媒體指責華爾街投機者貪婪的投機盈利行為的言論鋪天蓋地,這些言論認為,華爾街的過度投機行為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內在原因,美國納稅人不應該為這種投機行為買單。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肯尼思‧羅格夫指出,未來十年,華爾街將會向何處去令人憂慮。而美國金融業的崩潰,極有可能導致亞洲及其他國際投資者重新思考投資方向。有專家認為,儘管美國政府撇開自由市場論的聲音強力干預市場,但這並不能說明「華爾街式」投機方式也告別金融舞臺。只要世界各國的金融體制還存投機的政策空間,只要還存在著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牟利炒賣需求,華爾街投機模式在世界其他幾個大型金融市場將繼續存在,並為下一輪金融危機積累能量。 |
高盛摩根 獲准轉型商銀
|
|
||
為防堵華爾街金融危機持續擴大,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21日晚間緊急批准高盛公司與摩根士丹利公司兩大投資銀行轉型成銀行控股公司。 這將使華爾街僅存的兩大投資銀行業務轉型成商業銀行,接受當局更嚴密的監管,同時得以向聯準會取得緊急融資,滿足新的資本要求。 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高盛與摩根士丹利公司並列為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但從今年3月起不是被商業銀行併購,就是宣告破產。現在隨著高盛與摩根士丹利公司業務轉型,華爾街的獨立投資銀行業至此可說已經落幕。 高盛與摩根士丹利轉變成銀行控股型態,將接受更多機構監管。聯準會將監管高盛與摩根士丹利的控股母公司,美國財政部金融局將負責銀行特許股管理,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也會扮演更重要的監理角色。 但變成聯準會監管下的商業銀行,也讓高盛與摩根士丹利對聯準會有更全面、直接的融資管道,可望協助兩家公司度過金融風暴,避免被迫出售或破產。 短期而言,這項行動將延遲摩根士丹利與美聯銀行(Wachovia)的合併談判。摩根士丹利另外也與中國國家投資公司(CIC)進行數十億美元的注資談判,目前並不清楚摩根士丹利是否還需要這些注資。 這一周來,聯準會官員日益清楚,投資銀行業務很難獨立生存。投資銀行靠短期貨幣資金市場籌資,但信用緊縮使拆借日益困難,雷曼兄弟公司破產使情況雪上加霜。 作為銀行控股公司,摩根士丹利與高盛可以開辦一般大眾的存款業務。由於儲蓄存款受到FDIC的保障,金融危急時期存戶比較不會擠兌。以華盛頓互惠銀行(WaMu)為例,這家飽受次貸風暴重創的銀行,今年來的存款水準並未有太大變化。 相較之下,投資銀行的資金帳戶很容易遭到客戶「擠兌」。貝爾斯登公司3月倒台前幾日,就是受不了客戶抽銀根、交易對手凍結往來,而瀕臨破產邊緣。 |
http://mag.udn.com/mag/money/storypage.jsp?f_MAIN_ID=54&f_SUB_ID=2103&f_ART_ID=57705
由禿鷹到創投 私募基金變身記 | |||
2007/01/29 | |||
記者 許維真
昔日貪婪的掠奪者
堅持貪婪是好事(Greed is good)的蓋葛雄辯滔滔地指控,泰隆的公司治理差勁到極點:泰隆雖然前一年度虧損了1.1億美元,股價每況愈下,但是泰隆的33位副總裁每個人年薪至少都20萬美元起跳,坐擁高薪的管理階層,因為只有公司極少數的股份,根本不在乎公司的經營好壞,繼續拿著公司的錢大肆揮霍,聲稱自己實在看不下去的蓋葛高分貝地說:「我是來解放這間公司的!」
蓋葛最後拿下了泰隆紙業,但對於對企業重整的付出並非這部電影描述的重點,因為那不是蓋葛習慣賺的容易財(easy money)。真正讓蓋葛可以賺大錢的方式之一,是利用內線消息低價買下一家企業,之後便大舉裁員,並將企業名下資產拆散賣出,就像片中被他相中的藍星航空(Bluestar Air)一樣,完全不管這樣做會讓多少員工失業、數千個家庭頓時陷入困境。
所以,良心發現的證券交易員查理辛,不惜和蓋葛對幹,先是聯合蓋葛的對手將他一軍,讓蓋葛慘賠數百萬,最後還擔任汙點證人,把蓋葛給咬出來,打算一起當牢友,也算對觀眾有個交代,表示正義終究還是會戰勝貪婪。
用鉅額融資小搏大
這正是1980年代外界對於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PE )的印象,貪婪的「企業禿鷹」正是導演奧立佛‧史東給PE的定位。這也難怪,因為當時的PE 正大舉地對企業進行敵意併購,發行高額的垃圾債券以支付併購所需的資金,就像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在1986年以48億美元代價,買下美國大型連鎖超市Safeway,其中有97﹪的錢都是借來的,以小搏大的方式被當時的企業的經營階層視為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KKR在1980年代最響亮的一役,則非1988年與RJR Nabisco 的董事長兼CEO強生(F. Ross Johnson)爭奪RJR Nabisco控制權一案莫屬,最後KKR開出250億美元的天文數字,以融資併購(LBO )方式吃下公司。但是令外界詬病的是,總收購價高達250 億美元,KKR卻只從自己口袋裡掏出1,500萬美元,其餘99%以上的資金都靠垃圾債券大王邁可.米爾的妙手。
這場PE與企業界的世紀大對決,後來不但被寫成小說-《登龍遊術》(Barbarians at the Gate),也被HBO拍成同名的電視電影。到了90年代早期,PE形象似乎仍沒多大進步,電影《麻雀變鳳凰》裡李察‧吉爾飾演的商業鉅子,為了愛情脫胎換骨,但是片中的職業正是企業禿鷹。政商關係極佳的他,打個電話就可以讓重量級參議員阻擾相關預算審核,讓欲重振雄風的造船集團因為拿不到訂單必須低頭,好讓他順利入主之後將公司拆開拍賣,獲取暴利。
然而,PE發展到如今,已經跟過去大相逕庭。《經濟學人》指出,早期的PE,金主往往是少數的有錢家族,做的比較多半是像創投的生意:看好一家非上市企業的成長潛力,在早期就大量買進持股,希望被投資公司上市後股價一飛沖天,PE就可以賺錢。今日的PE已非吳下阿蒙,光看幾家國際級PE的創辦人和資深顧問的來歷,就可以知道PE已經掌握在資本主義社會稱王的精髓。
今日的PE來頭不小
以全球最大的PE之一的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為例,現任主席是曾讓IBM這隻大象起舞的前IBM執行長葛斯納,資深顧問團中即由包含美國前總統老布希、菲律賓前總統雷慕斯、英國前首相梅傑及美國證管會(SEC)前主席雷維特(Arthur Levitt)等人擔任資深顧問。
其他國際大PE在政商人脈上的布局也不遑多讓。曾被點名要入股台新金的澤普世(Cerberus),去年底剛請到美前財政部長史諾擔任董事長、前副總統奎爾則擔任資深顧問;去年5月才剛從英國滙豐控股(HSBC)主席一職退休的龐約翰爵士(Sir John Bond),不到半年就被KKR請去擔任資深顧問;前GE總裁傑克‧威爾許則被請到Clayton,Dubilier & Rice當軍師,而被稱為「私募沙皇」、黑石(Blackstone)的共同創辦人史瓦茲曼(Ste e Scharzman),更常被說成是美國共和黨的大金主。
PE如今的金主包括國際機構投資人、退休基金與超級有錢人,肩負著高投資報酬率壓力的基金管理人,當然不可能被茱莉亞蘿勃玆的微笑和純真所迷惑。事實上,PE運作的方式跟以往已經有十萬八千里之遙,以往併購基金(Buyout Fund)入主搖搖欲墜的企業後,撤掉管理階層、投入大量資源對企業進行重整,期望改善單一公司體質後獲利出場,這種做法已經較以往少見,取而代之的是透過同一產業的整合,大舉提高企業的價值,「這樣賺錢才快。」一位PE主管說。
如今的PE,為了要達到每年至少25%~35%的IRR(內部報酬率),多半看上是價值(valua ion)被低估的企業,透過與旗下其他被投資公司(Portfolio companies)的垂直或水平整合,好創造出更大的綜效。凱雷願意以新台幣2,000億元代價吃下日月光,原因之一無非是認為可以和已經持有的Freescale與Jazz半導體投資,共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在全球低利率環境的催化下,資金成本便宜,加上產油國因為近年油價高漲賺得的大量油元(petro dollar),PE募得的資金規模愈來愈驚人,一檔基金募超過50億美元成為家常便飯,例如黑石去年7月一檔新基金便募得156億美元,加上PE多運用高倍數的財務槓桿,因此出手的規格也愈來愈高。
資金規模日趨驚人
根據統計,去年全球最大規模的私募基金交易,是黑石以360億美元買下地產業者Equity Office,這也是史上最大金額的私募基金交易;排名第二的,則是KKR買下美國最大的醫院集團HCA,總價高達330億美元。
根據Private Equity Online的統計,去年PE在全球募得資金超過4,000億美元,去年全球的私募基金併購案則超過2,000件,金額突破6,000億美元。不管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