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用票房堆積的鐵票,比不上評審對於細節的斤斤計較。
未來獨立製片還會得大獎嗎?
記住45屆金馬獎,這群評審,讓觀眾失望。這群學院派的老觀念,對於感動這個元素視而不見。
記住45屆金馬獎,沒有海角七號,誰想花時間看金馬啊,我大概看完志玲姐姐表演就想睡了。
新聞眼》沒得大獎 海角就是輸家
|
![]() |
||
|
||
雖然典禮從頭到尾都在講《海角七號》,而且從得獎總數來看《海角七號》也遙遙領先,但少了最佳影片和導演,它就是輸家。 結論是《投名狀》或《海角七號》誰得大獎,我們都可以提出一堆理由。如果把電影競賽等同於規格化的評比,《投名狀》的技術、規模與完整性,確實是勝出《海角七號》一截的;但《海角七號》對電影工業的振奮和以小搏大的奇蹟,誰說不能是電影獎肯定的理由? 只能說評審在剛開始的幾個技術獎頻頻忽略《投名狀》時,製造了一種好像今年要放棄「以大為尊」的氣氛,卻又在最後翻盤。 1983年金馬獎把最佳影片頒給《小畢的故事》,肯定了台灣新電影的名正言順;2008年的金馬獎顯然沒有這類共識。我不會說《投名狀》的勝出不公平;只能說評審否決了用大獎來寫下這是台灣電影奇蹟的一年。不過這並不足為奇,打從入圍名單揭曉,好幾部優秀國片的被冷落,評審與影迷看法的歧異就已經昭然若揭,只是沒多少人相信《海角七號》會輸罷了! 最佳男配角馬如龍《海角七號》、梅芳《囧男孩》堪稱最實至名歸的得主,張涵予《集結號》、劉美君《我不賣身,我賣子宮》兩位影帝、影后就片論片,兩人能擊敗強敵李連杰《投名狀》、莫小奇《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並不僥倖。反而姜聖民以短片「跳格子」獲得新人獎算爆冷門。演技渾然天真的茂伯林宗仁《海角七號》、騙子二號潘親御《囧男孩》如被認為是素人表演、角色造就而落敗的話,也相當於本色演出的姜聖民卻能勝出,不就變成評審自打耳光了。 因獎項順序安排失當,直到梅芳得獎才轉熱,但最後又在錯愕中結束。整體而言,節奏數度被頒獎人失焦而冗長(甚至背錯稿)的對話給拖累,部分表演節目也缺乏精緻性,這些老問題並沒得到太大的改善。另外我實在不太懂:為什麼近年的頒獎典禮都成了魔術秀的宣傳集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