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生長曲線圖 新版來了
|
|||
2009/05/08 | |||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國內沿用十年的舊版兒童生長曲線圖走入歷史。新版生長曲線圖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版本,以母乳寶寶為標準,相較舊版以喝配方奶為主,新版頭圍、身長雖差異不大,但體重則明顯比較輕。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長黃蔚綱指出,新版本調查了美國、印度等6國兒童生長情況,這些兒童都生長在良好健康環境中,哺育母乳,且母親不抽菸。台中榮總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說,新舊版間最大差異在於體重。可能是因為蛋白質相對多,加上過度餵食機率較高,喝配方奶寶寶相對較重。因此舊版常讓母乳媽媽懷疑自家寶寶偏瘦,甚至被判為體重不足。
以33個月大的男寶寶為例,舊版50百分位的體重落在14.5公斤,新版則落在13.8公斤,少了0.7公斤。同樣是33個月大的女寶寶,則從13.8公斤下修到13.3公斤。
衛生署兒童健康推展委員會召集人黃富源說,兒童生長本來就會起起落落,家長別緊張過頭,只要落在3到97百分位間,都算正常。但黃富源提醒,生長曲線表上在3、15、50、85及97百分位上各有一條警戒線,若生長變化超過兩條線距離,如原本寶寶在50百分位線上,卻掉到3百分位線下,就要特別留意。
另外,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副教授曾明淑提醒,有些寶寶落在97百分位上,家長會覺得孩子「表現特別優秀」,實際上並不是體重愈重愈好。國健局說,5月18日起,家長就可以在全國各地與健保局合約辦理兒童預防保健(設有小兒科及家庭醫學科)的醫療院所索取。
讓小朋友好好吃飯:
●地點固定(如高腳餐椅),勿到處追逐餵食。
●勿強迫餵食,尊重寶寶。
●滿六個月,可給副食品,給不同食物訓練吞嚥。
●一到一歲半,讓寶寶練習湯匙。
●會自己吃飯後,一次給少量食物,吃完再給。不強迫吃足,造成壓力。
●規定合理用餐時間,約30分鐘。
●避免零食。點心與正餐至少隔一小時。
●勿將食物當獎勵品。
●勿邊玩、邊看電視或邊聽故事邊吃。
資料來源國健局、曾明淑副教授製表
※延伸閱讀》
【2009/05/07 聯合報】 |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93429
孩童睡得好又飽 一暝大一吋
|
2009/05/12 |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在發育階段的孩童夜間充足睡眠很重要,中醫師陳萍和表示,幼童長高的時間主要在夜間,夜間分泌的生長激素是白天的數倍,因此充足睡眠的兒童才能有較好的發育。
穴道按摩對於孩童發育也有幫助,陳萍和醫師指出,按摩關元、足三里等穴,可促進生長激素、甲狀腺素、胰島素等的分泌,從而促進生長發育;這也與一些醫學研究發現按摩可使嬰兒血中生長激素水準明顯增高的結論一致。因此,處於生長期的兒童配合按摩這幾個穴位很有益處。
飲食部分,醫師建議應補充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如雞、鴨、魚、蝦、牛奶、蛋類、豆類等。以利於孩童大腦發育與身體成長。此外,還得補充大量的維生素及無機鹽類如新鮮蔬果;避免高糖高油脂及烤炸辣的飲食,妨礙生長發育。
※延伸閱讀》
【2009/05/08 台灣新生報】 |
兒童生長速度 5月最快 10月最慢
|
2009/05/12 |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兒童生長速度在一年四季中是不同的,其中長得最快的是五月,長得最慢的是十月。可見春天是兒童生長發育最快的季節。由於春天萬物生發,生氣勃勃,這也是中醫認為轉骨最好的時機。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轉骨考量大多是腎虛脾虛為本,而肝血虛、心血虛為標。協助的關鍵是益腎扶脾、柔肝養心。發育不好的兒童雖以虛者為多,但也應注意到虛中夾實,臨床上必須加以辨證調理。總之,有虛者則應當補,並適當幫助臟腑運化、滋養功能,達到腎氣足,氣血旺,筋骨強目的,才能幫助發育、成長順利。
通常臨床體質可分為脾胃虛弱、腎氣不足、脾腎兩虛、陰虛火旺問題。治療上常應用中藥包括像是黃耆、生地、牡蠣、枸杞子、鹿茸、知母、黃柏等,按中醫健脾胃、益腎陰、溫腎陽、瀉虛火等治療原則加以調理。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小女生月經提早報到,可能影響到骨骼的生長?中醫師陳萍和表示,國人營養越來越好,兒童生長發育大多提早,有不少女童月經提前到國小三、四年級就開始,通常這些月經提前的現象本來不應算疾病;表面上看起來小孩發育不錯,但實際上骨骼的生長卻可能會因為生殖軸提前啟動而提早停止。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還有許多疾病如腎上腺皮質增生症或腫瘤,中樞性性早熟,侏儒症,甲狀腺功能異常,家族性矮小,過敏嚴重及氣喘長期服用類固醇者,都可能會影響兒童的順利地生長發育,影響到轉骨。在中醫認為,人體正常的發育與性腺的成熟,主要與肝腎二臟功能及天癸的期至有關。人體生長有賴於腎精的生髓與充養,腎主骨生髓,促進生長,若先天胎稟怯弱,腎精虧虛,骨髓生化乏源,腎氣薄弱,骨骼的生長也會緩慢,生長發育遲緩,抵抗力也較差,多見骨骼痿軟為特點。
此外,醫師指出,中醫強調,腎主骨,骨能生髓,腦為髓海。若腎精不足,腦髓空虛,也容易造成記憶力差。以及脾胃營養的吸收,也會影響成長階段的發育,若後天飲食失節,或因疾病影響,脾的運化失常,氣血不足,五臟失養,也常見影響生長發育、身高發展緩慢。
※延伸閱讀》
【2009/05/08 台灣新生報】 |
把握轉骨黃金期 讓孩子鶴立雞群
|
2006/08/29 |
【記者林進修/報導】
自從寶寶呱呱墜地那天起,為人父母者的煩惱就沒一天停過。孩子還小時,擔心他們傷風感冒;進入青春期,則擔心他們長不高,若想孩子「出人頭地」、「鶴立雞群」,不妨輔以中醫傳統療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羅國正表示,中醫認為,腎主司人體生長發育,因為骨髓是腎所生,骨髓充裕,才能長得高又壯,因此有「腎主骨生髓」的說法。既然腎氣盛衰決定生長快慢,補脾腎藥方自然被當成轉骨方,成了家長希望所寄。
不過,轉骨有其黃金時期,中醫院區中醫師申一中強調,男孩和女孩的先天體質不一,女孩一般較早開始發育,大約在11~14歲間即開始,16歲結束;男孩則晚二、三年左右,大約13~16歲之間開始,18歲結束。
正因如此,中醫師認為,使用「轉骨」的輔助療法,女孩應趕在16歲前,男孩則應在18歲前為之,一旦過了這個期限,就算再努力,長高空間也有限。甚至有人主張,女孩的9~10歲,男孩的12~13歲是轉骨黃金期,應充分掌握。
申一中表示,不管男孩、女孩,都可從營養、睡眠、運動、吃轉骨方、針灸或按摩等五個方向來增高。就營養來說,一定要均衡飲食,不可偏食,除一般正常飲食外,可多吃些芝麻、牛奶、優酪乳、乳酪及小魚干等高鈣食物。
在運動方面,他強調人體是在夜間進行修復、排毒解毒等工作,進而有利生長發育,睡得好,當然就易長得高。正值發育的孩子,千萬別熬夜,唯有早睡早起,才能早日「出頭天」。
若要選擇吃轉骨方,可分青春期前及青春期兩階段進行。青春期前以開脾健胃為先,不妨先檢視孩子的胃口如何,如果胃口不好,應先服開脾健胃藥方,比如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山楂、神麴及麥芽等。
至於健脾的中藥材,常見的有黃耆、黨參、茯苓、白朮及狗尾草。其中的狗尾草更是在民間享有盛名,歷久不衰,拿來和排骨一起熬煮,喝其湯汁,幾已成為大多數人成長記憶的一部分。
一旦進入青春期,申一中建議服用轉骨方。這帖轉骨方的基本藥方為山藥六錢、菟絲子二錢、枸杞子二錢、女貞子二錢及茯苓六錢,可由醫師依個人體質再加減方。轉骨方以每周二帖,持續三個月為宜,每年可進行二次,夏季及冬季是最好的時機。
羅國正則表示,中醫常用的補腎中藥材,續斷苦溫補腎,能通血脈,理筋骨;杜仲補肝腎虛,能使筋骨相著;鎖陽甘溫補陰,潤燥養筋,補腎興陽;肉蓯蓉補命門相火,滋潤五臟,益髓強筋,都可用來轉骨。
而在針灸及穴位按摩方面,針灸應由專科醫師執行,百會、湧泉、三陰交、太谿、陽陵泉、內關及合谷等穴是常下針的穴位,都有促進飲食吸收、刺激骨骼生長的功效;但穴位按摩則可自行在家做,每天按摩腳底板前三分之一處30下,兩腳都要按摩。
【2006/08/29 民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