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毒債 恐把英國推向破產
蘇格蘭皇家銀行19日表示,去年度虧損上看280億英鎊。圖為倫敦總行大門。
法新社

蘇格蘭皇家銀行(RBS)19日表示可能虧損280億英鎊(台幣1兆3700億元),刷新英國企業虧損紀錄後,英國政府再度出手救銀行業,每日郵報則警告說,英國可能瀕臨破產。

英國政府去年10月對銀行紓困370億英鎊,但效果很短暫,全球金融和經濟情勢持續惡化。現在英國政府宣布第二個對銀行紓困方案,將對銀行的「有毒」貸款提供擔保。另外授權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成立500億英鎊基金,提供其他銀行讓信用良好的大企業延長貸款。

英國財政大臣達林說,他無法估計要拿出多少納稅人的錢才夠,但「我們勢必要救銀行,如果銀行體系垮了,我們每個人和我們的經濟都跟著垮,我不認為有人會主張放手不管。」

但每日郵報警告說,英國國債估計達4000億英鎊(台幣19兆5000億),每年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比1976年還高。但與銀行債務比較,4000億英鎊還是小兒科。旗下有蘇格蘭皇家銀行和NatWest銀行的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債務高達兩兆英鎊(約台幣98兆)。

英國首相布朗因此大罵RBS在2007年併購荷蘭ABN Amro銀行的決策錯誤,犯下「不負責任的風險」。

根據新紓困案,銀行將以現金或股票換取政府對銀行「有毒」債務擔保,也就是說,把銀行的虧損轉移到納稅人身上。銀行有義務擴大對企業和消費者放款,協助英度過衰退危機。

蘇格蘭皇家銀行表示,若不計算商譽減損,去年全年度虧損恐上看80億英鎊,加上預估的150到200億英鎊商譽減值損失,總計虧損220到280億英鎊,220億英鎊已超過伏得風電信公司(Vodafone)創下的虧損紀錄。

英國政府原已擁有蘇格蘭皇家銀行58%股權,在新的紓困方案下,政府將把目前持有該銀行價值50億英鎊的優先股交換新發行的普通股,如此政府在該銀行的持股比率將提高到近70%,RBS將因此免付政府12%優先股股利,轉而增加放款60億英鎊。

【2009/01/20 聯合報】@ http://udn.com/



烏克蘭公債 恐爆違約

儘管烏克蘭獲得國際貨幣基金(IMF)165億美元的紓困貸款,但與俄羅斯的天然氣糾紛以及國際鋼鐵價格暴跌,烏克蘭財政急遽惡化,過去一年來貨幣劇貶40%,投資人擔心該國經濟即將崩潰,而且無法履行債務。

IMF的紓困貸款,有助於烏克蘭穩定受金融危機衝擊的經濟和金融體系,但烏克蘭的財政仍急速惡化,1,050億美元政府公債及公司債的殖利率,在以美元計價的各國公債中高居全球第二,僅次於去年12月無法履行債務的厄瓜多。

烏克蘭貨幣瑞夫尼亞(hryvnia)兌美元匯率一年來劇貶40%,股市慘跌85%,也僅次於破產的冰島。

La Francaise des Placements新興市場部門主管法隆說:「市場的反應顯示,烏克蘭無法履行債務的可能性很高。」

他並表示,雖然烏克蘭政府有誠意遵守IMF提出的政策改革,但這不保證不會爆發債務違約。

烏克蘭公債和美國國庫券的利差在過去四個月暴漲三倍至23個百分點,現在烏克蘭的公債殖利率比2001年無法履行債務的阿根廷還高出11.5個百分點。

烏克蘭經濟因國際鋼價暴跌而受傷不輕,鋼是這個前蘇聯成員國最大宗的出口品,歐洲鋼價自去年8月以來暴跌了56%。

烏克蘭的另一問題是和俄羅斯的天然氣糾紛,根據雙方達成的最新協議,2009年烏克蘭支付俄羅斯的天然氣費用可打八折,俄國天然氣經烏國管線的過境費維持不變,而2010年烏克蘭不再享受天然氣優惠價格,燃料費用的增加恐將使烏克蘭工業生產減緩。

烏克蘭經濟自2000年以來年成長率一直維持7%,去年已萎縮至2.1%,今年可能負成長5%,加上貨幣貶值,政府公債和公司債很可能會違約。烏克蘭政府今年必須償還14億美元到期的外債。

【2009/01/2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意這個趨勢,政府救經濟?還是救財團?

  不只美國有這個問題,台灣的雙D一樣有這個問題!

  全民買單的方式,到底是嘉惠到誰?我只知道大股東會是最直接的受惠者!






克魯曼專欄》新巫毒經濟登場 小心

相信減稅有奇效的巫毒經濟學已褪流行,且被排除在文明論述之外。供給面學說的狂熱信徒只剩怪胎、假內行和共和黨人。

但近來新聞報導顯示許多動見觀瞻的人,包括聯邦準備理事會官員、金管官員,即將上任的歐巴馬政府官員可能也在內,已成為一種新巫毒的忠實信徒,相信舉行複雜的金融儀式,就能讓已經不行的行庫起死回生。

要解釋這碼事,我來說說一家虛構銀行的處境,我稱為「高譚集團」或簡稱高譚(按:Gotham是英格蘭傳說和童話中的愚人村) 。

帳面上,高譚有2兆美元資產和1.9兆美元負債,它的淨值是1000 億美元。但它的資產有很大部分,比如說房貸抵押債券和其他毒資產值4000億美元,假使這家銀行設法出售這些資產,可能賣不了2000 億美元。

所以高譚是家「僵屍銀行」,仍在營運,但實質上已破產。它的股票並非完全一文不值,它市值還有200億美元,但全然建立在政府會紓困解救其股東的希望上。

為何政府要對高譚紓困?因為它是金融體系的核心要角。各界任由雷曼公司倒閉後,金融市場凍結,有好幾星期全球經濟在崩垮邊緣搖搖欲墜。由於我們不希望舊事重演,因此高譚一定得繼續發揮作用。但怎樣才能讓它繼續發揮作用?

這個嘛,政府可以給高譚幾千億美元,就足以恢復其償付能力。但這當然是給高譚現在的股東送大禮,也等於鼓勵他們日後拚命不顧風險。即使如此,這分大禮的可能性讓高譚現在的股價獲得支撐。

比較好的方法是拿出政府在1980年代末期處理僵屍存款、貸款的方法:接管已無生意的銀行,解散股東。接下來政府把銀行壞帳轉移給特殊機構「資產清理信託公司」,政府清償足夠的銀行債務,讓銀行有償付能力,再把整頓過的銀行賣給新的所有人。

然而目前各方意見顯示,這兩種方式政策制定者都無意採用。據報導,他們傾向妥協,即把毒資產從民營行庫的資產負債表移到類似資產清理信託公司的公有「壞帳行庫」或「整合銀行」,但不先接管銀行。

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董事長拜爾女士最近嘗試說明這種方法如何發揮功效:「整合銀行會以合理價格買下資產。」但何謂「合理價格」?

就我舉的例子,高譚集團沒有償付能力,因為其帳面上的4000億美元毒資產實際只值2000億美元。政府買下毒資產使高譚恢復償付能力的唯一途徑是支付比私人買家願意出的價高得多。

現在也許私人買家不願支付有毒資產的實際價值:拜爾女士說:「我們目前尚未就某些這類資產種類訂定合理價格。」但政府該聲稱比市場更清楚毒資產值多少錢嗎?還有,真的可能付「合理價格」(不管這是什麼意思)就足以讓高譚恢復償付能力嗎?

我懷疑可能政策制定者正準備試圖放長線釣大魚:政策看似清理了存款和貸款,但實際上無異犧牲納稅人而送給銀行股東大禮,還裝做以「合理價格」購買毒資產。

為什麼要如此拐彎抹角?答案似乎是華府仍對「國有化」這個字怕的要命。實情是,高譚集團和其同類機構已由國家監護,完全仰賴納稅人支撐,卻沒有人願意承認這個事實並施行明顯的解決方案:儘管暫時卻是明確的政府接管。因此,如同我所說,大行其道的新巫毒宣稱複雜的金融儀式可讓死氣沉沉的銀行回春。

不幸的是,耽溺迷信的代價可能很高。希望我這想法是錯的,但我懷疑納稅人又被坑了一次,我們將多了一項無法奏效的金融援助計畫。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2009/01/20 聯合報】@ http://udn.com/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170655
中國經濟保八的不易
這涉及兩個基本問題:一是人民消費的意願,二是人民消費的能力,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而按目前情況來看,這兩條件很黯淡。
【文/知識通訊評論】

 

二○○九年中國經濟將面臨很大的問題,政府當局要保八,要使經濟成長維持在百分之八,這工作非常艱巨,國際間最樂觀的估計是百分之七,甚至有些跡近唱衰的說法是只有百分之四點五。

 

 

持不樂觀的看法認為中國經濟偏賴外銷的成分過大,而歐美兩地區的經濟明年非常不好,能維持不負成長已夠了,進口的數字當然會大幅減少,這便使中國的外銷受到打擊。中國政府何嘗沒有看到這一點,所以已在大力提倡內需,想以內需帶動經濟成長。以中國這樣多人口,這樣大市場,內需如能帶動,那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成就,也是中國經濟改頭換面的新開端。

 

但是,這個工作說來容易做來難,這涉及兩個基本問題:一是人民消費的意願,二是人民消費的能力,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而按目前情況來看,這兩條件很黯淡。

 

先就消費意願來看,中國人向來是以節儉為美德,不但不可能像美國人那樣寅吃卯糧,透支著花錢,甚至賺到的錢都要留下大部分,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家賺不到錢,但生活有保障,沒有後顧之憂,無所謂賺錢花錢問題,但改革開放以後情況不一樣了,政府不會再照顧人民的一切,許多人都必須自求多福,而日常生活之外,必須應付醫療衛生與子女教育及養老等社會保障問題,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些事當然是政府的事,但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成為半社會主義半資本主義,政府顧不了全部人民的福利,而顧及時的程度也不足。人民在這些問題上已夠傷腦筋,能應付過去已不錯,他們還敢花之外的錢嗎?即使有點積蓄也要先買處房子棲身,而不肯消費在其他方面。

 

中國政府以四萬億的巨資來帶動經濟,如果能將一半用於這方面,就可以使人民「後顧之憂」大為減輕而使其興起消費的慾望。現在經濟下滑方見開端,人民的消費意願已大減,這些天各種消費已顯見降低,大家口袋中要多存點錢,以備不時之需,如果以後經濟大幅下滑,這種狀況必然會加劇,大有礙於內需的帶動。

 

其次是中國人民真的有能力大量消費嗎?這答案也不樂觀,表面上看起來中國已是一個經濟實力很強的國家,但是它畢竟不是一個民主資本主義國家,中國古時有句為政名言叫做「藏富於民」,老百姓富裕了就等於國家富裕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便會穩定下來,現代歐美國家的政府都窮,財富實際是在人民手中,人民有錢但要繳稅,政府拿收來的稅去開支,而這些錢的進出還要受到國會的監督,不能想怎樣支配便怎樣支配。

 

但中國的情況卻不同,它是實實在在的「國富民窮」,何以說呢?因為國家的財富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這計算法很簡單,據政府的統計,國家目前掌握的土地價值為五十萬億人民幣,這是只有政府方能支配的財富,另外,國有企業的總值是四十五萬億人民幣,這也只有政府可以支配,在這兩項上,政府所掌握的財富已近一百萬億人民幣了,如果分配給老百姓,十三億人民每人可有七萬人民幣之多,理論上這些錢是屬於全民所有,但人民無法染指,不能夠將這財富隨意花去,政府當然也不能從人民消費中收取到稅金。

 

中國人對買房子的興趣非常大,認為這是保本,除了居住之外,還可以保值,甚至增值,也可為子孫留財富,中國人即使到了外國居留也是這種習慣。但是,中國人的年均收入不高,遠遜於歐美,但是房屋價格卻不菲,政府鼓勵人民購屋,使銀行貸款額達到三分之二,即使人民只拿出三分一,但攤還貸款的數目在其整個收入中仍佔絕大部份,稍有積蓄者將錢買了房子,而每月的收入大多繳了房貸的本息,他還有多餘的錢去消費嗎?房貸是肥了銀行,銀行卻是國有,這等於國家賺了錢,人民卻在拮据中,鼓勵建屋房貸固然帶動經濟成長,但相對地也削弱人民經常消費的能力。

 

以前中國的證券市場火紅,市場消費也很可觀,因為從股票市場中賺錢容易,花錢也就不太計較,何況股票市場火紅,象徵經濟前景樂觀,消費意願也就提高了。

現在股票市場大跌,上證指數從去年六千點跌到目前的一千八百點,人們都嚇壞了,哪裏還有消費的意願與能力。

 

外國許多評論家曾批評中國是個脆弱的經濟大國,因為依賴外銷太重,雖然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市場,但改革開放以來始終沒有建立起內需市場,更難談健全了。

 

從這種情形看,保八確實並不樂觀,而一旦內需工程建立不起來,光靠數萬億投入基礎建設,其效果是長期的,而不會是短期的立竿見影,那末,明後年的經濟情況只能求其不太滑落了。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七十五期】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棒球,也可以很科學。





賽伯計量學 徹底改變現代棒球
【特約作家林煒珽】

 

當一個頭髮灰白,體型中等的男人走進一個滿是各大公司CEO的講堂時,原本沉悶的氣氛突然活了起來,因為這個留著一嘴鬍子的中年男人是這些見多識廣的商場巨擎心中的偶像,至少他所從事的行業是許多人少年時的夢想行業-棒球,而更重要的是,這個連一天職棒都沒打過的人卻改寫了現代棒球的歷史,他的名字叫做比爾.詹姆斯(Bill James),統計派棒球(Sabermetrics)的祖師。

 

根據『魔球』(Moneyball)一書,他是「改變讀者看待棒球以及其他事物的方法」的神奇魔術師,也是「一棒敲醒」那些棒球圈內人的先知。當詹姆斯從堪薩斯大學畢業,在罐頭工廠工作時,他開始懷疑質疑棒球中「老舊的測量工具…真的不靈光。」當詹姆斯在1977年自費出版第一本的【1977年棒球摘要:提供18項你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棒球統計資料】時,只有75個人像他訂購這本68頁的自行影印裝訂克難作品。但當詹姆斯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竟然有達到兩位數的知音後大為振奮,隔年再接再厲寫了1978年版的【棒球摘要:棒球界資料最豐富、最具想像力的年度回顧第二版】,這回粉絲更多了,達到,嗯,250本。

 

雖然說詹姆斯的這兩本初試啼聲的作品只是在少數死忠棒球份子中流傳,但他卻一槍命中的許多人的心坎裡,而這些人就是棒球迷中的金字塔頂層:熟悉各種統計數字,而且熱愛棒球的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和經濟學家。其中有個當時在藥廠工作的科學家克拉姆(Dick Cramer)後來還和詹姆斯合開了『統計公司Stats, Inc.』這家專做各類精確棒球統計的公司,並且在1999年以4500萬美金的價格賣給福斯新聞集團,而當初他們的用意不過是因為大聯盟和他們的官方統計單位艾利斯運動局(Elias Sports Bureau)拒絕披露比賽的詳細每球過程和統計,所以他們就號召各地球迷自力救濟,凡是自己幹,結果成效非凡,最後逼使大聯盟低頭,而這家公司現在也是ESPN、Yahoo Sports等各大網站的資料提供者。

 

今天我們熟悉的右投對左打的打擊率、長打+上壘率、投手每局被上壘率WHIP等數字,如果不是詹姆斯當年埋頭研究的結果,不可能成為棒球討論中的顯學,也不會變成球員交易、選秀和談判簽約時的依據。

 

詹姆斯現在早已不再自己打字、印刷出版自己的刊物,而是成立了自己的網站https://www.billjamesonline.net,持續發表他的真知灼見和犀利文字,同時他也是波士頓紅襪隊的資深棒球顧問,紅襪能在2004和2007年拿下兩座世界大賽冠軍,他所提供的球員選擇方向功不可沒。他所創立的統計派棒球,目前在大聯盟有超過一半的球團總經理都深受影響,當然這都和『魔球』一書中的主角,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總經理比恩(Billy Beane)有絕大關係。

 

附註:統計派棒球近年來已經成為棒球討論中的最大顯學,國內也有許多先進網友致力於研究這套理論,歡迎大家用古歌大神尋找「賽伯計量學」或是sabermetrics,就可以找到不少精彩的討論和部落格。

 

【2009/1/16 聯合新聞網】



賽伯計量學 魔球教主發揚光大
http://mag.udn.com/mag/sports/storypage.jsp?f_ART_ID=172857
【特約作家林煒珽】

 

根據「魔球」這本書,奧克蘭運動家隊直接「將詹姆斯(Bill James)和其他棒球圈外分析師所開發的知識,實踐在棒球隊上,」並且「繼續把這些知識發揚光大。」當比恩(Billy Beane)在1997年當上運動家的總經理之後,他成為詹姆斯統計派棒球的忠實信徒,並且用這套方法徹底顛覆了大聯盟球隊的經營方式。

 

紐約客雜誌的專欄作家蘇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認為在當今企業倒閉裁員、百業蕭條不堪的情形下,更顯得比恩的厲害:「運動家隊的成功完全符合傳奇財經學者麥可波特的戰略適應學說…而這套學說的精隨在於要對不能做的事情加以選擇。一方面出於自主選擇,一方面也是環境所逼,比恩決定運動家隊不走傳統的職棒球星路線,也因為這樣讓他成為職棒界的最家總經理。」

 

比恩從一個被傳統球探視為天才的球員,在經過幾年小聯盟的挫折和打擊後,比恩發現他比較想當一個評價球員的人,而不想在場上等著被人評頭論足。他在運動家隊的前任總經理艾德森(Sandy Alderson)的賞識下,從一個自動退休的小聯盟球員轉任球探,一路在運動家隊管理階層快速往上爬升,最後在1997年正式接任艾德森的位置,也讓運動家隊正式進入所謂的「魔球」時期。

 

比恩對於統計派棒球的啟蒙來自艾德森的傳授,但他是真正將這套理論運用在新人選秀和球員交易上的第一人。在尋找野手時,比恩完全捨棄傳統棒球界所重視的打擊率和打點等數字,而是用上壘率、保送次數和長打率等老球探根本嗤之以鼻的統計來作為依據;在選投手時,他也只關心被全壘打率、三振和保送比等數字,對球探所說的「有成為王牌投手的潛力」、「可以飆上150公里」等形容詞充耳不聞。

 

在他領軍之下的運動家隊往往由一群和其他隊完全不同類型的球員組成,但卻能以洋基隊三分之一的薪資總合,從2000年到06七年間四度打進季後賽,而在他們所處的美聯西區中他們是口袋深度最淺的一段。而「魔球」的作者麥可路易士告訴我們,從2000年到02年這三年間,運動家隊在大聯盟基本的49場勝利之外,每多贏一場的成本是全聯盟最低的50萬美元,比起那些大玩家所花的近300萬美金有六倍的差距。

 

利用這套方法,比恩不斷地在選秀會中成功選中未來的大聯盟選手,也不斷地透過球員交易保持運動家隊的競爭力。以「魔球」一書中記錄的2002年選秀為例,當時比恩完全選擇「進軍大聯盟比例遠高於高中球員的」大學選手,運動家隊在第一輪所選的七個人中,有四個人曾經上過大聯盟,三個今天還是大聯盟的一線選手:洋基隊的史威秀(Nick Swisher 16順位)、費城人隊的布雷登(Joe Blanton 24順位)和皇家隊的提恩(Mark Teahan 39順位)。這種成功的比例遠比大聯盟的平均水準要好地多。

 

比恩也教出許多徒子徒孫,把統計派棒球的實戰方法在其他球隊開枝散葉,如藍鳥隊的總經理瑞奇亞地(J.P. Ricciardi),就曾是比恩的左右手。其餘像是紅襪隊的愛普斯坦(Theo Epstein)、光芒的佛萊德曼(Andrew Friedman)、印地安人隊的夏皮洛(Mark Shapiro)、皇家隊的摩爾(Dayton Moore)、遊騎兵隊的丹尼爾斯(Jon Daniels)和響尾蛇隊的伯恩斯(Josh Byrnes)等,都是這套理論的服膺者。這些人的共通點就是都沒有打大聯盟的經歷,但是年輕、高學歷、或許擁有法學和商學背景,都是讓他們能夠客觀冷靜使用數據來評估球員,而不被主觀印象左右他們的決定。

 

因為數字統計分析在棒球界獲得極大的成功,使得這個學派慢慢地從棒球界延燒到其他運動界,甚至連其他的行業也都開始學習起這套方法。

 

【2009/1/16 聯合新聞網】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融風暴對產業面的影響是全面性的。銀行收銀根,產業界借不到錢,經營不下去的就倒閉了,銀行又要面對新的呆帳,形成惡性循環。
  能不能度過金融風暴的條件是帳面上的現金到底夠不夠?
  氣長,就可以撐過。
  就算是英雄,也怕氣短.........







北電財務窟窿大 聲請破產
北美最大電信設備製造廠商北電網絡公司終究不敵景氣寒冬,14日聲請破產保護。
路透

北美最大電信設備製造廠商北電網絡公司(Nortel Network)終究不敵景氣寒冬,14日在美國聲請破產保護,加拿大多家子公司也將尋求破產保護,但亞洲、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等地子公司及政府解決方案部門,則不在聲請破產範圍內。

法院資料顯示,北電的資產和債務合計逾10億美元,而本周得支付1.07億美元債息。該公司自現任執行長柴夫羅夫斯基(Mike Zafirovski)2005年上任來,已虧損近70億美元,其中紐約美隆銀行(Bank of New York Mellon)是最大無擔保債債權人,持有北電逾38億美元票據。

北電表示,一般日常營運將不受影響,此過程將讓該公司得以果斷處理成本和債務問題,有效重組其營運。

截至去年9月30日止,北電的債務已達63億美元,包括營業租賃調整、退休金赤字等項目。該公司2011年有10億美元的債券到期,總計債務已達近120億美元。

柴夫羅夫斯基也曾試圖力挽狂瀾。他接掌北電後,致力於削減成本和債務,並裁員18%。無奈該公司的主力產品劃碼多路進接(CDMA)技術已過時,需求也逐漸下滑。

此外,這波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導致信用市場急凍,讓北電等業者的借貸成本不僅升高,也更難借到錢。

但近80年前那場經濟蕭條,該公司卻熬了過來。網站上寫道:「1930年的『經濟大蕭條』使商業發展有充分的時間追趕上實驗室的進度,因此這段時期的新商品能發展至較成熟階段時才上市。」RBC分析師蘇馬克表示,北電可出售CDMA部門籌資,但拋售過多資產會讓該公司債務契約相互牴觸,恐怕窒礙難行。

根據北電公司網站資料,該公司的前身北方電子製造公司於1895年成立,供應加拿大剛萌芽的電話系統所需設備。2000年科技股最興盛時,股價一度飆上900美元,達可分割標準,去年股價蒸發逾98%。

【2009/01/15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北電網絡破產 加政府承諾協助重組

正當全球金融危機未見好轉之際,昔日風光無限的電訊巨人加拿大北電網絡公司十四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引發北美甚至全球性震動。

當天,這家總部設在多倫多的全球性企業幾乎同時在加拿大和美國申請破產保護,而其在世界各國的分公司也將陸續提出類似申請。據悉,北電加拿大分公司相關申請今天已獲得安大略省高級法院批準,將依據《公司債券人權益處置法》進行重組,而加拿大政府及北電總部所在地安大略省政府也隨即表態支持。

加拿大聯邦工業部長托尼·克萊蒙特發表聲明稱,加聯邦政府愿意在北電重組期間提供財務支持。他說,加拿大政府認同電信工業對本國經濟的重要性,加拿大出口發展部已同意提供三千萬加元短期財務支持,并愿意與北電進一步商討申請破產保護后與其它金融機構的合作。

安大略省省長麥堅迪也指出,該省有不同的計劃可以幫助陷于困境的公司,比如北電可以申請援助項目,但北電至今還沒有這樣做。這位省長對北電員工的處境表示同情,同時相信北電會重獲生機。

由於經營持續惡化,北電全球員工已從十萬名縮減到目前的三萬兩千名左右。有北電的老員工對北電的命運表示遺憾,一名在企業發展部工作的員工表示,「這種局面令人傷心,北電是個好公司,也是加拿大的一個標志性企業,走到這一步實在讓人遺憾。」

北電網絡是北美最大的電訊設備制造商,特別在互聯網發展初期突飛猛進,鼎盛時期其股票市值約占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的三分之一。科技股泡沫破滅后,北電網絡股價一路下跌至幾毛加元。業內人士分析稱,北電近年來一直沒能重建自我,加上市場需求越來越小,以及各種帳務糾紛纏身,是其淪落至此的重要原因。不過也有人認為,北電繼續成功運作的幾率很大。其實,北電目前的現金流足以維持基本運營;其次,通過破產保護的程序,北電可以出售部分財產,走出商業困境,改善運營,并能從重建中成功再出發。

【2009/01/15 中新社】@ http://udn.com/





北電破產 網通跳腳 智邦台揚挫咧等

受到全球電信設備大廠北電 (Nortel)聲請破產保護利空衝擊,網通股一片慘綠,多檔個股打落跌停。台揚(2314)、東訊(2321)、智邦(2345)、合勤(2391)等紛紛打落跌停,電信三雄,中華電(2412)、台灣大(3045)股價相對抗跌,中華電在買盤湧進下,守住50元大關,穩在平盤附近。

不過,相關業者都強調,北電占營收比重不高,外資法人也認同這樣的說法,強調就算北電倒閉,其他業者也是向台灣網通廠下單,因此衝擊有限。

受到全球金融風暴衝擊,北電財務終於無法支撐而聲請破產保護,雖然利空消息衝擊市場,但加拿大政府已經強調,會在重組期間提供財務支持,而且將先提供三千萬加幣的短期財務融通,力挺北電的態度非常明確,希望保住這一家加拿大的指標性企業。

由於北電主要在台灣採購產品包括網路交換器、WiMAX的用戶端接收設備(CPE),以及GSM的基地台等,因此利空消息也同樣衝擊到網通股。不過正文 (4096)強調和北電並無任何業務往來,代工網路交換器的明泰 (3380)和智邦(2345)也強調占營收比重低,而代工WiMAX設備的合勤(2391)則強調,WiMAX出貨給北電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全年營收比重不到1%。

外資法人指出,由於北電在台灣有相當多的代工伙伴,因此對個別業者的影響都不大,以網路交換器來看,北電的中低階產品都是交由台灣業者負責,以台達電旗下在港掛牌的達創為主,占營收比重約7-8%,其次是明泰和智邦,後兩者的營收比重都很低。

至於WiMAX的CPE設備,外資法人指出,雖然不少廠商都通過了認證,但大多處於只聞樓梯響的情況,並沒有實質訂單,因此也沒有影響;GSM的2G基地台則是由鴻海代工,占營收比重更遠低於1%。

法人和業者都認為,從整體網通產業來看,思科主導地位更為穩固,在網路交換器的市占率將達到65-70%之間,其他業者只能分食剩下的30-35%,北電聲請破產保護是帶給其他廠商機會,而以台灣廠商的能力,其他業者還是會選擇來台採購,因此真正的衝擊並不大。

【2009/01/15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府開始發消費券了,仔細想想真的對景氣提昇能有多少助益,我並沒有太樂觀,有朋友說消費券會遞延消費,有朋友說這會造成原來的現金流動縮水。所以比較有理想性的做法是,將收入作低、中、高的區隔。對低收入用社會救助體系,對高收入者發券消費,對中收入用現金退稅。
  這些分析可能都極為正確,但是現在政府的效率不彰及對於收入高低的認定也極為困難,造成上述的做法有實際的難度。譬如說,有些有錢人是不需繳稅的。這樣的人士算是高收入還是低收入哩。等到清查清楚了,這個年也過了,問題還是無解。
  既然政府都已經決定要發消費券了。如果以四口之家來算,可以領到一萬四千多元。如果您真的不是很在意這筆費用,不妨把他捐出來,而且建議您提早先用現金捐給社福團體之後等到政府發放消費券時,等於錢又回到您的手中了。把這筆錢捐給更需要的人,又可促進物品與現金的流動,是我誠心的建議。

  華山基金會 認助獨居老人尾牙及紅包
  http://www.elder.org.tw/love5000/p3.html

  (1)贊助尾牙宴:每桌5000元。
  (2)贊助平安喜氣紅包:每位長輩500元。
  (3)贊助祈願祝福燈:每單位1000元

  華山基金會是我第一個建議的社福團體,當然社福團體很多,大家可以自由選擇您想幫助的對象,及信任的執行團隊。華山,只是我的建議。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08年就要過了,歲末年終,應該要選一點代表的人與事,做為部落格的紀錄。





  最佳人氣:海角七號
  http://www.wretch.cc/blog/chunkaiw/17741504
  年度最佳人氣電影──海角七號,風靡台灣頭到台灣尾,創下票房4.6億台幣的佳績。在景氣寒冬中,海角七號是眾人生命中的火苗與信念。

  最會擺爛:美國雷曼兄弟與中國三鹿奶粉並列。
  http://www.wretch.cc/blog/chunkaiw/17719818
  不罵了,上面這篇罵得差不多了,反正這兩者就是忝不知恥的代表。

  年度最佳運動員(體育版):美國飛魚菲爾普斯,一舉奪得奧運游泳八金,大家都看到了吧!
  http://www.wretch.cc/blog/chunkaiw/17586668

  年度最佳運動員(政治版):美國總統布希
  http://udn.com/NEWS/WORLD/WOR6/4664213.shtml
  美國第一夫人蘿拉‧布希今天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看到布希被丟鞋子的電視畫面,覺得自己受到冒犯。不過她說,從他先生閃躲鞋子所展現的身手矯健,可以看出他是「天生的運動家」。

  改朝換代在今年:台灣馬英九、美國歐巴馬,兩位加油啊,明年真的得靠你們多做點事了。

  最佳跟斗獎:國際油價
  http://udn.com/NEWS/WORLD/WOR2/4663138.shtml
  全球商品需求大跌,國際油價從年中147美元一桶的歷史新高驟跌至40美元以下,雖然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宣布每天減產破紀錄的200萬桶,油價仍未見回穩,讓全球最二大石油輸出國俄羅斯的出口量降至四年來最低點。俄國國庫收入有52.2%來自能源出口貿易,主要建立在能源收益上的經濟自然因而重創。


  年度最感謝(體育版):[08奧運資格賽] 5比0勝澳 我奧運門票到手
  http://www.wretch.cc/blog/chunkaiw/17100536
  http://www.wretch.cc/blog/chunkaiw/17112578
  三月喜迎棒球奧運資格賽勝利。
  
  年度最遺憾(體育版):中華隊奧運 7:8 輸中國。
  http://www.wretch.cc/blog/chunkaiw/17576130
  八月難以接受在國際賽兵敗中國的事實,這一年的心情像洗三溫暖。

  年度最遺憾之二(體育版):王建民受傷,休養大半季。
  http://www.wretch.cc/blog/chunkaiw/17405241


  年度最慘烈:千金難買早知道,今年不投資有多好。
  http://www.wretch.cc/blog/chunkaiw/17903134
  http://www.wretch.cc/blog/chunkaiw/17903288

  縱觀上述年度本BLOG蒐集的新聞,2008年還真的不是個快樂年。大家來年一起努力吧!

  支持體育的,買票進場看個球吧!
  支持電影的,買票不夠,再買買原聲帶和DVD吧!
  關心投資的,你該休息一下了,08年被整得還不夠嗆嗎?
  關心家人的(大家都是吧!),晚上帶點點心回家一起分享吧!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融核災後…冰島貨幣變廢紙

過去幾個月來,冰島經歷了先進國家罕見的金融大浩劫。這個曾是全球最富足的小島國,現在所有的銀行都已倒閉,金融體系停擺,本國貨幣一出海外就成廢紙。

憤怒的青年向國會投擲奶酪與雞蛋,示威者在銀行外吼道:「自己還錢!別讓未來的孩子扛你的債!」成千上萬把錢存在冰島銀行的外國債主,則連這種宣洩的機會都沒有。

冰島連五年的經濟繁榮以金融泡沫破滅告終,曾占股市四分之三市值的冰島銀行業全被收歸國有,股價歸零。已提供總值56億美元紓困貸款給冰島的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冰島經濟將在明年衰退9.6%。

雷克雅維克的大歌劇院建到一半,因為債權銀行Landsbanki 破產而停工。劇院行銷總監維甲姆森說:「冰島現在就像核子災變後的車諾比。看來和以前一樣,但充滿輻射線。」

冰島的災難起於銀行過度借貸,在前幾年全球金融體系充斥廉價資金時,冰島的銀行借入便宜的外幣貸款,在海外大舉投資。

冰島兩位數的基準利率吸引外國投資人與存款戶把錢投入冰島,此舉又進一步推升冰島克羅諾匯價,吸引更多外資。光是英國存戶就在冰島的Icesave帳戶存有40億英鎊。今年6月,冰島央行只持有20億美元外匯存底,但全國欠下的外債卻超過700億美元。當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引發外資撤出,搶著把克羅諾換回歐元、美元時,冰島金融市場立即崩潰。

為了避免去借高利的克羅諾貸款,冰島民眾多是借低利的日圓、瑞士法郎等外幣貸款。隨著冰島匯價腰斬,失業的冰島人發現,自己欠下的房貸居然還飆升一倍以上。崩盤的冰島房市則讓銀行收回的房屋幾乎一文不值。許多人把矛頭指向冰島前總理奧得森(David Oddsson),這名前劇作家與廣播配音員,帶頭把冰島的國營銀行全部賣掉,積極從事金融投機。毫無金融訓練的奧得森退任後,又改當冰島央行總裁,當冰島銀行紛紛向央行告急時,他只能對他們說:「好,保持聯絡。」

奧得森以機智聞名,因為高支持度而曾在冰島執政長達13年(1991-2004)。奧得森曾對來訪的以色列領袖裴瑞斯說:「你們是上帝的選民,我們是冰凍的人民。」現在奧得森面對沸騰的民意,而他的國家經濟也再度陷入急凍之中,可能要一路衰退到2011年。

(綜合外電)

【2008/12/28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全球金融風暴專題(2)—金融海嘯下的首波祭品 冰島引爆百年最大出走潮 人民紛到挪威謀職

http://app.digitimes.com.tw/ShowNews.aspx?zNotesDocId=0000115608_WU353X8P173QIZ7FZ8KMQ

陳品芬/綜合外電

冰島當地報紙10月底針對1,117位民眾調查顯示,國內就業市場急凍,18至24歲的冰島年輕人,約有半數以上慎重考慮離開冰島。冰島人急著移居海外求生存。一名18歲的貨櫃修理工人Baldvin Kristjansson顯得十分憂心,「留在這裡幾乎找不到工作,我要離開冰島前往挪威」。

冰島勞工部門預測至2009年1月該國失業率將激增至7%。丹麥最大放款銀行Danske Bank A/S首席分析師Jesper Christensen表示,這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可能有「數萬人」陸續出走。這個位於大西洋上僅有32萬居民的美麗小島,受到1944年獨立建國以來最嚴重金融危機殘害。

國家破產

2008年10月7日冰島總理哈爾德(Geir Haarde)宣布國家破產,表示冰島經濟面臨一個真正的危機。冰島政府財政之所以面臨空前的危機,其來有自。首先,國內最大3家銀行相繼倒閉,由政府接管。冰島銀行過去大多仰賴美國短期貨幣市場工具做融資,但美國銀行緊縮信貸,意味著冰島銀行無法取得資金。專家指出,冰島銀行的放款是長期的,但向美國的借款是短期的,因此當資金流動性陷入困難時,立即面臨破產危機。

其次,過去冰島民眾、金融機構乃至政府大幅擴張信用、不斷借錢,造成海外負債比整個國家的GDP總額還高,外債超過1,383億美元。當國家財政出現警訊時,償債能力立刻受到質疑。加上幣值大幅貶值,信用破產,各國不但不接受其貨幣克朗(Krona),甚至凍結冰島銀行的海外資產,造成連環惡性循環。資產無法變現、資金告急、無法償付外債、外幣債評遭降、貨幣貶值、外債金額攀升,更加無法償還。

接著是金融市場的反應。貨幣克朗2008年以來貶值超過50%;10月中冰島股市更創下單日重挫77%的歷史紀錄。11月通貨膨漲率上升17.1%來到18年新高,在此之前冰島央行曾大幅升息6個百分點使指標利率升至18%,但顯然無法有效抑制貨幣急貶帶來的物價飛漲。貨幣巨幅貶值,外國銀行終止與該國銀行的業務,冰島外匯資源有枯竭之虞,國債違約風險極高。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評等機構過去數週來調降冰島外幣債評2次。冰島面臨金融市場全面性的崩潰。

民眾示威抗議

自哈爾德宣布破產噩耗以來,數以千計的冰島民眾不斷進行示威抗議,要求領導無方的總理下台。但哈爾德表示,不能為全球經濟危機負責,他可以為自己所參與的政府決策負責,但不能為商業銀行的負責人來擔負責任。至目前為止,國際貨幣基金(IMF)及其他國家承諾提供冰島貸款將近100億美元。

外電報導,冰島總理哈爾德為解決其瀕臨崩盤的克朗匯率,正考慮在不加入歐盟的情況下使用歐元。哈爾德坦承在冰島這個小型、開放的經濟體裡,其金融體系確實存在許多缺陷。金融危機重創冰島金融系統和貨幣,該國政府正考慮單方面採用歐元,或「美元化」的可能性。冰島並非歐盟國家,如果決定加入歐盟,按照程序可能需要2年時間才能成為會員國,然後至少再需3年才能採用歐元,這顯然無助於解決眼前危機。

海外求職

雖然北歐5國沒有一個國家在此次金融海嘯中全身而退。丹麥2009年經濟成長預計下滑0.5%,挪威2008年第3季經濟成長已經下滑一半至0.2%。但整體而言,2國仍較冰島更具優勢,同時此2國企業正大舉徵求專業技術人員前往任職。

一場於11月21日至22日舉辦的就業博覽會,來自丹麥、挪威及其他歐洲國家的企業主紛紛表示歡迎冰島人民投遞履歷。職缺達2,500個名額。位於挪威Kristiansand的研究機構Teknova要找研究人員,另一家石油天然氣公司Aibel AS也偏好來冰島的工人。目前挪威大約有數百個工作職缺,而來自冰島的求職信函則是幾乎淹沒了信箱。


圖說:冰島民眾11月中旬聚集在首都Reykjavik,要求總理哈爾德為國內經濟危機下台負責。彭博

 




冰島歌手碧玉 帶頭救經濟
冰島女歌手碧玉在家鄉創立了一個以她為名的創投基金,將投資於發展永續環保技術的新創公司,提振遭受重挫破產的冰島經濟。圖為碧玉著名的「天鵝裝」,當年使她被譏為穿衣品味最糟的女星。
(美聯社)

冰島著名歌手碧玉(Bjork)創立一個創投基金,將帶頭投資國內的新創公司,鼓舞她的同胞們發展環保科技,藉此重振冰島經歷「車諾比式」金融核子災難的經濟。

雷克雅維克的奧度資本公司(Audur Capital)近日以碧玉之名,創立了該公司第二檔投資基金。碧玉與奧度出資1億冰島克羅諾(79萬美元)投入這檔基金,將向外募資至明年3月為止。

這檔基金將投資於再生能源、永續發展科技領域的新創公司。奧度資本執行董事長托瑪斯多提爾表示,希望能為這檔基金籌到15億克羅諾。

碧玉是著名的另類歌手,演唱內容常包含女性主義、環保與人權議題,並以「在黑暗中漫舞」成為坎城影后。但是她最聞名的事件,可能還是在2001年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上,以一襲「天鵝裝」被評為好萊塢品味最糟的女星。

碧玉最近的單曲「大地之母」(Nattura)10月發售,內容在呼籲冰島政府、企業與公民妥善使用冰島豐富的天然資源。

在接受訪問時,碧玉說:「如果拿去蓋一座煉鋁廠的錢可以用來支持(環保)事業,冰島在五年後不只經濟上會更強健,也會擁有好形象,更有自信心。」

碧玉說:「如果我和我孫子在冰島開車,到處都是工廠和煉爐,我的良心絕對無法安寧。」由於豐富的地熱提供廉價的電力,美國鋁業(Alcoa)等公司在冰島設有極耗電力的煉鋁廠。

奧度是一家女性經營的財務公司,該公司第一檔基金「奧度一號」已在今年3月募資完畢。

這檔基金投資有三到五年歷史、正在獲利的企業,選擇對象是女性擁有經營,主要客戶層是女性的企業。

次級房貸引爆金融海嘯後,冰島三大銀行因為借貸過度,在10月時崩潰,全數被收為國有。冰島克羅諾兌歐元匯價已腰斬,境外沒有銀行肯收。

但托瑪斯多提爾指出,冰島匯價現在便宜,反而使外國人投資冰島的門檻變低。她說:「我們在國內外都引起很多人的興趣,除了財務,他們也希望獲得其他的回報。」托瑪斯多提爾說,她們的投資組合不只提供知識與金融資本,也提供「情感資本」。

【2008/12/28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俄羅斯,原物料出口大國,高盛口中金磚四國之一的新興國家,在這場風暴之中,依舊無法全身而退。國際油價由年初最高的147美元一桶,跌到了上周30多美元一桶,幾乎跌掉了7成5。依賴原油出口的國家,自然不可能毫髮無傷。國際股市想要獲得喘息,可能還有得等。

  唯一幸運的是,2008的痛苦只剩最後三天。今年就快要過完了。

  希望跨年絢爛的煙火秀、舞動的旋律可以為2009帶來一絲絲安慰。最近大家都很悶啊。



盧布暴跌失業狂潮 俄國將墜黑洞
http://udn.com/NEWS/WORLD/WOR2/4663906.shtml
俄羅斯盧布暴跌,又碰上經濟衰退,失業人數直線上升,找不到工作的人只能自求多福,設法勒緊褲帶過日。
(美聯社)

上周俄羅斯盧布暴跌,兌歐元匯率跌到空前新低,碰上愈來愈明顯的經濟衰退,可能引發更嚴重的騷動不安,俄國明年失業人數可能突破千萬。

盧布上周貶值四次,主因是俄羅斯中央銀行繼續放手讓盧布貶值,以因應油價下跌、俄羅斯石油出口收益降到2004年以來最低水準的困境。

巴克萊資本公司分析師說,最好的情況是俄羅斯決策官員正視愈來愈多的經濟衰退證據,讓盧布一次貶值10%以上。「這樣是具有風險的政策行動,但在貨幣市場呈現季節性緊俏的現在,很可能是最好的管理方式。」

盧布一路下跌之際,政府政策也面對嚴苛的批判。本月稍早遠東省城市海參威爆發抗議汽車進口關稅示威,就是全球金融危機開始以來俄羅斯政府碰到的第一項重大挑戰。

俄羅斯內政部副部長蘇科多斯基在平安夜發出警告說,近期內可能出現更多街頭抗議,「工人拿不到工資或面臨裁員威脅,可能造成情勢惡化。」他提出警告時,俄羅斯政府強力處理海參威抗議遭到的批評日益升高,政府派出駐在莫斯科的鎮暴警察,遠赴海參威,鎮壓示威抗議,拘捕了61人。連不太批評克里姆林宮的前蘇聯領袖戈巴契夫都表示,政府應該用「對話」的方式,化解抗議。

戈巴契夫說:「他們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只能從莫斯科派出鎮暴警察,這點也表示當地鎮暴警察拒絕接受命令。」

莫斯科已經答應提供2,000億美元,減輕經濟不振的影響,政府25日公布295家有資格接受政府優先支持的策略性企業,希望化解政府金援不透明的疑慮。

上周盧布對美元匯率跌到三年來新低,從8月以來,盧布對美元已經貶值近20%。戈巴契夫說:「盧布的命運如何、社會是否擁有足夠的財力和道德力量,現在還不清楚。」

從10月起,超過7,500家俄羅斯企業宣布裁員,造成40萬勞工失業,預料明年初會掀起裁員潮。俄羅斯政府上周初表示,明年失業率可能倍增到10%;前總理柯夏諾夫認為,明年上半年失業人口可能突破1,000萬人,是十年來的最高峰。

經濟惡化引發社會動亂,各地瀕瀕出現反政府示威,威脅克里姆林宮的統治,以致戈巴契夫警告,俄羅斯面臨空前困局,工人領不到薪水,失業問題日益嚴重,俄羅斯「將墜入黑洞」。(綜合外電)

【2008/12/29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油價暴跌 俄羅斯明年恐現預算赤字
俄羅斯盧布跟隨油價暴跌,莫斯科人看著外匯公司的露天匯價表,不禁神情凝重。
歐新社
 
面對央行的貶值政策,在耶誕節和新年長假之前,莫斯科人在提款機前大排長龍,急著把現金握在手上。
歐新社

俄羅斯目前原油價格比7月時暴跌76%,仰賴石油出口的經濟陷入惡夢,明年恐將出現十年來首次預算赤字。財政部長庫德林表示,明年赤字可能達1.5至2兆盧布(約台幣1.7至2.3兆),最高可能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

庫德林說,如果到明年中經濟仍未好轉,政府勢必得動用1326億美元的石油收入儲備金來填補赤字,不排除向海外市場借款。

全球商品需求大跌,國際油價從年中147美元一桶的歷史新高驟跌至40美元以下,雖然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宣布每天減產破紀錄的200萬桶,油價仍未見回穩,讓全球最二大石油輸出國俄羅斯的出口量降至四年來最低點。俄國國庫收入有52.2%來自能源出口貿易,主要建立在能源收益上的經濟自然因而重創。

由於俄國2009年預算是以油價95美元為基礎所制訂,通過預算時樂觀估計明年可有1.9兆盧布盈餘,但專家估計,油價每跌1美元,國庫就會少收20億美元。庫德林上月曾估計,油價必須維持在70美元左右,才可能平衡明年的財政赤字。

但庫德林今天強調,即使油價跌到每桶20美元,政府也不會削減預算。俄羅斯石油目前價格在32美元左右,政府明年1月將把石油出口稅大砍38%,降至每桶16.2美元,但石油公司仍嫌不足。

油價7月創下142美元歷史新高時,俄國外匯存底暴增至5959億美元,石油公司大舉投資開發新油田,但8月份油價急轉直下,外匯存底跟著縮水四分之一。隨著投資者對俄羅斯經濟的信心動搖,外資大舉撤離,俄國今年股市已暴跌70%、盧布比8月時大幅貶值16%、通貨膨脹卻高達13.1%。

自10月起全國已有超過7500間企業宣布裁員,40萬名工人失業,預料明年1至2月會再裁員24萬人,經濟學家更預估盧布到明年底恐再貶值13%。經濟惡化引發社會動亂,各地反政府示威頻傳,威脅到克里姆林宮的統治。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日前警告,俄國面臨空前困局,工人領不到薪水、失業問題日益嚴重,「將墜入黑洞」。

【2008/12/28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我沒有很同意這位大師前一篇的談話,但是對於大師批判華爾街跟騙子,倒是相當贊同大師的看法:華爾街與馬多夫都是騙子。

  華爾街,或是泛指金融業,本來就有些欺瞞的性質,國家的特許行業、有特別的門檻、獲利豐厚、辦公室富麗堂皇,這就是金融業給我們的印象,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去銀行的規矩,站著等候行員為我們服務,老行庫的服務臭臉也是得忍受。

  時代改變,銀行變得"以客為尊"了,金融控股公司貴的賓理財中心有服務親切的漂亮行員、熱茶熱咖啡(很抱歉我也沒有進去過,所以只能揣摩),但是不變的是,金融業想要賺你的利息、更想要你付出更多錢,買一些你看不懂的商品,於是有了2008年的故事,一堆老人家買了理專口中保本的高利率商品,但是卻血本無歸。

  你,還相信金融業嗎?





克魯曼專欄》華爾街與馬多夫 都是騙局
【張佑生譯】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168624

 

公認是偉大投資家、慈善家、社會棟樑的馬多夫,被踢爆原來是個騙子,全球為之震驚,其來有自。他被控設下的龐氏騙局,涉及金額高達500億美元,規模大到難以理解。

 

可以肯定的是我並非唯一明知故問的人:馬多夫的際遇和整體投資業的內情究竟有多少出入?

 

金融服務業,過去30年在全國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斷擴大,讓這一行的人非常有錢。但是,現在來看,金融業彷彿一直在摧毀價值,而非創造價值。這不光是錢的問題:管理他人財富的人替自己累積的大量財富對整體社會已產生腐敗墮落的結果。

先從他們的薪酬說起。去年,「證券、期貨契約、投資」業員工的平均薪資是其他行業的四倍多。年薪百萬美元沒啥大不了,甚至2,000萬美元也很常見。這30年來,即使一般工作者已經沒有調薪,美國最有錢的一批人收入仍舊暴增,華爾街的高薪是此一差異的主因。

不過金融界的天王巨星理應得到他們的百千萬美元,對吧?未必。華爾街的薪資制度犒賞獲利的跡象毫不吝惜,縱然跡象後來證明是假象。

試想一個假設的例子,一名財務經理人利用大量借貸對客戶資金進行槓桿操作,然後整個投資去買高收益但風險也高的資產,像是成果難料的不動產抵押貸款擔保證券。有一陣子,且說是房市泡沫繼續膨脹的期間,他(幾乎都是男性)獲利頗豐,獎金也多多。接下來,泡沫破滅,他的投資變成有毒廢棄物,他的投資客戶慘虧,但他將保有那些獎金。

好吧,也許我舉的例子並不是假設情況。

那麼,華爾街整體而言的所作所為,和馬多夫搞的騙局又有多大不同?嗯,馬多夫據稱省掉了幾個步驟,不是讓投資人曝險而不自知卻收取高額服務費,而是直接竊取客戶的資金。馬多夫顯然自知是騙子,華爾街卻有許多人還真相信自己說得天花亂墜的那一套。然而,除了在自宅遭軟禁以外,結局不變:財務經理人變有錢,投資人看見自己的錢變不見。

我們現在談的是很多錢。金融業近年來占全美國內生產毛額的8%,30 年前還不到5%。如果多出來的3%是不勞而獲,有可能的確是如此,那我們現在談的是一年4,000億美元的糟蹋、詐欺和濫用。

但是美國「龐氏騙局」時期所付出的成本,無疑不止於直接浪費掉的大錢小錢。

就最赤裸裸的層面而言,華爾街獲益係屬不法所得,並且巧妙地持續腐化政壇,不分朝野。從對於金融詐欺證據增加視而不見的布希政府官員,像是證管會主席考克斯,到至今仍未封閉租稅漏洞,圖利避險基金主管和私募基金業者的民主黨政治人物(哈囉,參議員舒默),有錢能使鬼(政客)推磨。

同時,快速累積個人財富的吸引力多年來讓許多我們最優秀的年輕人投入投資銀行業,而非從事科學、公職和其他行業,這對美國的未來造成多大的傷害?

尤其是,在膨脹的金融業大量賺得的財富,或許應該是「掙得」的財富,減損了我們對現實的判斷力。

想到幾乎每位重要人士都忽略危機逼近的各個警訊。這怎麼可能?例如,才幾年前,葛林斯班怎麼可能宣稱,正是拜衍生性商品所賜,「整個金融體系的復原能力已經更強」?我相信,答案在於人們有一種固有的傾向,把賺很多錢的人,當作偶像崇拜,精英也一樣,想當然認為賺大錢的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結果,這就是為何那麼多人相信馬多夫的原因。  

現在,當我們概覽受損情況,試圖了解局勢為何變得如此離譜,而且速度這麼快時,答案其實很簡單:我們正在觀看一個步上馬多夫後塵的世界。 

【2008-12-20 聯合報】 



http://www.nytimes.com/2008/12/19/opinion/19krugman.html?_r=2

The Madoff Economy

The revelation that Bernard Madoff — brilliant investor (or so almost everyone thought), philanthropist, pillar of the community — was a phony has shocked the world, and understandably so. The scale of his alleged $50 billion Ponzi scheme is hard to comprehend.

Yet surely I’m not the only person to ask the obvious question: How different, really, is Mr. Madoff’s tale from the story of the investment industry as a whole?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has claimed an ever-growing share of the nation’s income over the past generation, making the people who run the industry incredibly rich. Yet, at this point, it looks as if much of the industry has been destroying value, not creating it. And it’s not just a matter of money: the vast riches achieved by those who managed other people’s money have had a corrupting effect on our society as a whole.

Let’s start with those paychecks. Last year, the average salary of employees in “securities, commodity contracts, and investments” was more than four times the average salary in the rest of the economy. Earning a million dollars was nothing special, and even incomes of $20 million or more were fairly common. The incomes of the richest Americans have exploded over the past generation, even as wages of ordinary workers have stagnated; high pay on Wall Street was a major cause of that divergence.

But surely those financial superstars must have been earning their millions, right? No, not necessarily. The pay system on Wall Street lavishly rewards the appearance of profit, even if that appearance later turns out to have been an illusion.

Consider the hypothetical example of a money manager who leverages up his clients’ money with lots of debt, then invests the bulked-up total in high-yielding but risky assets, such as dubious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For a while — say, as long as a housing bubble continues to inflate — he (it’s almost always a he) will make big profits and receive big bonuses. Then, when the bubble bursts and his investments turn into toxic waste, his investors will lose big — but he’ll keep those bonuses.

O.K., maybe my example wasn’t hypothetical after all.

So, how different is what Wall Street in general did from the Madoff affair? Well, Mr. Madoff allegedly skipped a few steps, simply stealing his clients’ money rather than collecting big fees while exposing investors to risks they didn’t understand. And while Mr. Madoff was apparently a self-conscious fraud, many people on Wall Street believed their own hype. Still, the end result was the same (except for the house arrest): the money managers got rich; the investors saw their money disappear.

We’re talking about a lot of money here. In recent years the finance sector accounted for 8 percent of America’s G.D.P., up from less than 5 percent a generation earlier. If that extra 3 percent was money for nothing — and it probably was — we’re talking about $400 billion a year in waste, fraud and abuse.

But the costs of America’s Ponzi era surely went beyond the direct waste of dollars and cents.

At the crudest level, Wall Street’s ill-gotten gains corrupted and continue to corrupt politics, in a nicely bipartisan way. From Bush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like Christopher Cox, chairman of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who looked the other way as evidence of financial fraud mounted, to Democrats who still haven’t closed the outrageous tax loophole that benefits executives at hedge funds and private equity firms (hello, Senator Schumer), politicians have walked when money talked.

Meanwhile, how much has our nation’s future been damaged by the magnetic pull of quick personal wealth, which for years has drawn many of our best and brightest young people into investment banking, at the expense of science, public service and just about everything else?

Most of all, the vast riches being earned — or maybe that should be “earned” — in our bloated financial industry undermined our sense of reality and degraded our judgment.

Think of the way almost everyone important missed the warning signs of an impending crisis. How was that possible? How, for example, could Alan Greenspan have declared, just a few years ago, that “the financial system as a whole has become more resilient” — thanks to derivatives, no less? The answer, I believe, is that there’s an innate tendency on the part of even the elite to idolize men who are making a lot of money, and assume that they know what they’re doing.

After all, that’s why so many people trusted Mr. Madoff.

Now, as we survey the wreckage and try to understand how things can have gone so wrong, so fast, the answer is actually quite simple: What we’re looking at now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a world gone Madoff.
 



史上最大證券詐欺案 馬多夫遭兒子舉發
 
【編譯陳家齊/綜合十二日電】

曾任美國那斯達克交易所董事長的股市聞人馬多夫(Bernard Madoff),遭到自己兒子舉發,11日被美國當局以證券詐騙的罪名逮捕。馬多夫詐騙案造成的損失金額可能高達500億美元,恐成史上最大規模的詐欺案。

 

投資界長來早已質疑馬多夫的投資績效。馬多夫管理的Faifield Sentry基金宣稱今年10月時有0.06%損失,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卻重挫16.8%。曾調查馬多夫公司的私家偵探福斯說:「如果事情好得不像真的,那就可能真是假的。」台灣也有多家金融機構購買Faifield Sentry基金,台灣投資機構表示,Faifield Sentry基金宣稱一切運作正常。

但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幹員11日逮捕馬多夫。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對馬多夫提起民事訴訟。馬多夫面臨20年的刑期與500萬美元罰金,遭法庭以1,000萬美元交保候傳。

馬多夫的詐騙手法,根據FBI指控,是所謂的「龐氏騙局」。他經營的避險基金持續虧掉客戶的錢,但卻拿新投資人的本金去償付先前投資人的獲利,造成投資長期賺錢的假象。

70歲的馬多夫目前仍是那斯達克董事。他創立的馬多夫投資證券公司(Bernard Madoff Investment Securities LLC )主要業務是仲介股票證券交易,是那斯達克第23大的「造市商」。但馬多夫也在公司內經營為投資機構、高資產大戶服務的馬多夫投資服務公司,實際上即是一家避險基金。馬多夫遭控的詐欺問題出在這個投資部門,今年初時該部門管理約170億美元資產。

馬多夫的投資事業以長期穩定的績效著稱,投資人幾乎每月都能獲得0%到2%的投資收益,每年獲得10%收益。馬多夫宣稱他的操作是同時買進大型股與選擇權,達成穩定的收益。

根據法庭文件,馬多夫本月對三名資深員工說,他的投資顧問生意是一場「超級龐氏騙局」,可能已虧掉客戶的500億美元。現在客戶希望贖回70億美元,他籌不出錢,準備自首。

華爾街日報的消息指出,其中兩名「資深員工」即是馬多夫的兒子。馬多夫的公司自1960年創立以來就一直是個家族事業。馬多夫被捕時說,他沒有辦法辯解自己的清白,他說:「都是我的錯。」  

【2008-12-13 經濟日報】

 

馬多夫笑嘻嘻交保 軟禁豪宅

【編譯陳澄和、張佑生/綜合報導】

主導500億美元投資世紀大騙局,「紐約頭號公敵」華爾街聞人馬多夫,17日被限制住居並佩帶電子手環接受監控及宵禁,但700萬美元的自宅遠比拘留所舒適!

聯邦法官裁定交保金額為1,000萬美元,另須找4人具保,結果只有馬多夫的妻子和他的兄弟共3人同意在交保文件上簽名。

馬多夫在紐約曼哈坦的公寓被當作值700萬美元的擔保品,儘管具保人數和交保金都不足,但是法官仍同意讓他回家。

法官同時諭令馬多夫每晚7時到隔晨9時不得離開住所,必須湊足剩餘的300萬美元,「宵禁」才能解除。如果馬多夫棄保潛逃,他位於紐約長島與佛羅里達棕櫚灘的兩處豪宅將被法院查封。

馬多夫17日離開法院時已有大批媒體守候。笑嘻嘻的馬多夫步出黑色SUV,準備進入公寓時受到更多媒體的包圍,他一度和一名記者相互推擠,場面十分混亂。

但這種混亂場面和他闖下的大禍相比,根本微不足道。馬多夫主導的「龐氏騙局」作案時間長達10年,受害者遍及美國及歐亞兩大洲的大型金融機構。瑞士名表業者勞力士集團似乎是最新的受害者,17日宣布任職集團執行長16年的集團少東海尼格(Partick Heiniger)已經離職,瑞士媒體揣測應與集團涉入馬多夫騙局慘賠有關,但遭否認。

美國證管會(SEC)已承認監督不周,SEC主席考克斯17日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SEC人員涉及非法勾結。考克斯16日承認,針對馬多夫的「可信、明確」指控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SEC均未採取行動,將進行內部調查釐清責任歸屬。

今年來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公司的崩潰已讓SEC屢次背負疏忽監督的罪名,如今又面對馬多夫騙局,更是信譽掃地。

 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預計18日宣布提名金融業監督局(Finra)執行長夏必洛 (Mary Schapiro)出任新的SEC主席。如果能獲得參院同意,現年53歲的夏必洛將成為SEC歷來的首位女性主席。

 【2008-12-19 聯合報】



穩賺不賠 騙術最大警訊
 
【編譯陳家齊】

 

馬多夫詐騙案號稱損失金額達500億美元,可能超越世界通訊、恩龍會計醜聞,成為空前的金融詐騙事件。此案直指金融界最不透明的避險基金領域,許多人失去畢生積蓄,勢將引發加強監管的聲浪。

 

馬多夫的投資管理業務很接近避險基金,但有一個重大差別。一般避險基金是把帳戶開設在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投資銀行內,即便不受一般監管,也會受到銀行與銀行的會計事務所查核。

 

馬多夫的資產管理業務,帳戶就開在他自己的證券公司裡面。這筆帳據說鎖在公司獨立的樓層中,只有馬多夫可以查閱。負責馬多夫公司的會計簽證公司只有一個房間大,令人匪夷所思。這種缺乏第三方監管的狀況是此案第一個警訊。

 

第二個警訊是不合理的長期穩定收益。在類似詐騙案中,行騙者通常用高額收益吸引人不斷投入本金,馬多夫交出的卻是看似穩健、每年平均約10%的獲利。但不管市況如何,無論他投資什麼,每月都提供0%到2%的報酬,這點早就引起許多華爾街人士質疑。

 

第三個問題是馬多夫很少或根本不能解釋他的投資獲利方法。一位理財顧問回憶說,馬多夫待人親切,但是與他討論會面的機會非常少,且頂多只能談20分鐘。馬多夫說他的投資是「黑盒子」,不能解釋的獲利果然「好得令人難以置信」。

 

最後,以馬多夫長期的高報酬,與管理上百億美元的資產規模來說,他真正執行的投資交易規模小得匪夷所思。

 

馬多夫聲稱他以投資標準普爾指數的大型股為主。但根據美國證管會資料,馬多夫持有的股票最高峰時也僅有8.71億美元,今年第三季更跌至1.28億美元。這樣的投資規模難以想像能為170億美元的資產帶來每年10%收益。

 

 

【2008-12-14 經濟日報】



80年前…詐騙祖師爺龐茲 吸金上億美元
 
【編譯朱小明/報導】

 

美國股市名人馬多夫被控以「龐氏騙局」(Ponzi scheme)虧空客戶500億美元,談到這種類似老鼠會的詐騙手法,就不得不一提查爾斯‧龐茲(Charles Ponzi)。

 

老鼠會斂財手法年代久遠,並非龐茲的發明,但龐茲「發揚光大」,稍加變化後,1920年在美國波士頓騙了1500萬美元,相當於目前的1億6200萬美元,這在當時是天文數字,讓他成為聞名全美的騙子,也因此遺臭萬年,往後這類詐騙手法被稱為「龐氏騙局」。

 

義大利裔的龐茲1903年移民到美國,由於在赴美的船上把大部分錢都賭輸掉,抵達美國時身上只剩2.5美元,他做過洗碗工、侍者,但因A錢被炒魷魚。他跑到加拿大,後來因開假支票入獄,他卻寫信騙母親說找到典獄長「特別助理」的工作。

 

返美後他在1919年虛設行號,打出45天獲利50%、90天獲利100%的豐厚條件,把新投資者的錢付給最初投資的人,打響迅速獲利的名頭,吸引更多人抵押房子捧著錢上門,短短七個月他就吸引三萬人上當,一時之間龐茲呼風喚雨,買了有冷氣機和溫水游泳池的豪宅,讓母親乘郵輪頭等艙赴美。

 

這場吸金騙局持續了一年,最後一名家具商向法院控告龐茲欠他錢,有人開始懷疑龐茲如何在短短時間從窮光蛋變成百萬富翁,於是有人開始撤資。同時「波士頓郵報」記者心生懷疑深入調查,發現龐茲吸金後根本未投資,泡沫終於破裂。

 

龐茲鋃鐺入獄,坐了三年牢,但他在1924年出獄後又在佛羅里達州開設房地產投資公司,這回打出獲利200%來吸金,結果不問可知。他重回監獄,最後被驅逐出境,窮困至死,死時66歲。

 

「龐茲騙局」和「老鼠會」都是以短期暴利誘人,拿後來投資者的錢支付先來者,由於負債愈來愈多,而且參加的人也愈來愈多,騙術注定遲早破局。

 

但這兩者稍有不同,老鼠會是上線拉下線,有如金字塔般層層下傳,而龐茲騙局的行騙首腦則直接和被害人周旋。老鼠會需要愈拉愈多人,龐氏騙局則誘騙投資人把賺的錢再投入,所以老鼠會通常比較快垮掉。

 

 

【2008-12-15 聯合報】



馬多夫案 美國金融危機再添一記重拳
 
【編譯于倩若/綜合紐約十九日電】

馬多夫500億美元詐騙案的受害者不斷冒出,曾因強力掃蕩投資詐欺案博得「華爾街警長」美名的前紐約檢察長史匹哲也受牽連。就連山姆大叔也是這樁世紀騙局的受害者,因為美國國稅局(IRS)稅收可能因此短少170億美元。

紐約時報引述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的報導指出,史匹哲本周在一場假日派對上承認,其家族掌控的不動產公司有投資馬多夫,但報導並未揭露該公司的虧損金額。

多位會計專家說,在馬多夫「龐氏騙局」中損失鉅款的投資人最終將少繳很多稅,甚至可能有資格獲得退款。根據部分估計,IRS可能因此少收高達170億美元的稅。Bryan Cave律師事務所稅務合夥人貝瑞說:「這是聯邦、州與地方官員將必須面對又一重擔。」

此外,投資人可能寄望聯邦授權的保險基金對受害人紓困,但這項計畫沒錢支應所有的索賠要求。

馬多夫使IRS的困境雪上加霜,失業率攀高意味繳薪資稅的勞工變少,房價直直落也導致財產稅銳減。據穆迪公司的Economy.com估計,經濟衰退迄今已導致聯邦政府在止於11月的一年內,稅收少掉2,000億美元。馬多夫案件無疑是對已飽受金融危機重擊的美國再添一記重拳。  

拿紐約為例,華爾街成千上萬的員工丟飯碗,加上大型投資公司陸續公布鉅額虧損,紐約州審計長狄納波里推估,到2010 年3月,該州稅收將至少減少35億美元。

全美的馬多夫案受害人正想盡辦法想拿回一部分的錢,由業界出資、政府成立以避免投資人受騙的證券投資人保護公司(SIPC)可能實現部分受害人的願望。符合資格的投資人最多可從該組織獲得50萬美元的退款。

【2008-12-20 經濟日報】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心一下台股基金吧.....幾乎滅頂的走勢,就是比誰比較不慘了。
  請問那些定期定額分散分險的鼓吹者,你們讓很多投資人賠了大錢,晚上真的睡得著嗎?






今年台股基金 超慘!
【聯合報╱記者許韶芹/台北報導】
2008年僅剩下4個交易日,回顧今年台股基金表現,只有一個「慘字」能形容!180餘檔基金年初至今績效全盤皆墨,沒有一檔是正報酬,連年度績效最佳的台灣工銀中國通基金,今年以來淨值也狂瀉了22%以上。

今年上半年台股在總統大選、兩岸三通、陸客來台等歡欣鼓舞氣氛下,指數在一度攀上9,300點高峰,但隨後全球金融風暴越演越烈,台股走勢宛如自由落體直線下墜,回檔幅度超過5000點,指數瞬間翻盤,讓基金經理人無所適從,今年台股基金全盤皆黑的表現,讓投資人大嘆還不如把錢放在銀行定存。

根據統計,今年以來台股基金平均績效為負報酬48%,績效排名前10名者,年初至今表現都在負報酬20%至40%間。

台股基金今年績效已經夠慘了,但主計處公布台灣今年第3季經濟將負成長1.02%,甚至預估未來2季都是負成長,顯示明年台股投資環境更將險惡。

日盛投信就認為,全球央行吹起降息風,市場資金極度寬鬆,現在游資雖多,卻缺乏進場信心,因此明年投資主軸應從股價偏低、產業獲利能見度高者著手,建議不妨觀察股價淨值比(P/B)等指標。

此外,日盛投信也認為,目前市場普遍認為全球景氣約在明年上半年落底,下半年逐步復甦,預估台股明年低點應位在第2季,高點則在10月左右,高點約在5,800-6,000點間,低點約在3,800-4,000點。

短線台股操作策略為何?投信業者認為:「一動不如一靜」。群益投信認為,時序進入元旦假期,歐、美基金經理人開始休年終假期,外資法人進出動作不會太大,短期全球股市將以盤整為主,等明年1月假期結束後再作打算。

【2008/12/26 聯合報】



台股基金今年最牛Top3 跌幅小於25%
【聯合晚報╱記者嚴雅芳╱台北報導】

2008年交易日倒數計時,台股年度封關行情仍有待觀察,累計大盤今年修正幅度逼近5成。回顧上半年台股坐擁政治面總統大選利多題材,一度讓投資人高度期待,指數攀上9300點高峰;下半年不敵金融海嘯襲擊,回檔幅度超過5000點。基金操盤手面臨如此艱困的大環境,仍有台股基金修正幅度僅指數的一半左右,抗跌表現堪稱2008年最牛台股基金。

資料顯示,今年最牛台股基金前10名當中,台灣工銀中國通、復華全方位以及台灣工銀新台灣三檔基金跌幅在25%以內,以最近一季的績效來看,台灣工銀中國通及新台灣修正幅度更在1%左右,表現相當亮眼。以投信公司來看,台灣工銀投信以中國通與新台灣基金奪下一、三名堪稱最牛贏家;復華投信以全方位及中小精選基金兩檔入列表現不遑多讓。另外大盤大幅修正過程當中,以計量方式控管風險的新型態計量基金,也有國泰台灣計量及新光多重計量兩檔基金入列。

今年基金績效決勝關鍵在於趨勢預判與堅守投資紀律。以上半年為例,當多數人認為台股仍能創造高點時,從全球經濟可能走下坡的角度,若預判台股面臨大幅向下修正的趨勢,增加避險部位的基金,績效相對穩健。

而11月下旬主計處正式公布台灣經濟出現衰退當天,台股已修正到4000點附近讓全市場一片悲觀。但有經理人危機入市,認為最壞的消息出現通常就是最好的買點,將避險部位全數回補,領先市場大幅加碼持股水位特別是領跌的電子類股。市場恐慌性賣盤出現,通常會讓股市呈現過度反應,此時更該堅守危機入市的投資紀律。

2009年適逢牛年,台股基金能否延續今年最牛表現,投資人可以持續留意這些基金的後續表現。

【2008/12/26 聯合晚報】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26 Fri 2008 15:57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麼又是汽車業?連豐田都賠錢?這世界還有哪個車廠賺錢呢?





美車城崩解 犯人不願出獄
 
美國汽車業搖搖欲墜,汽車業中心底特律也淪為全美最困頓的城市。圖為底特律關閉的汽車舊廠房,一片破敗淒清。
(路透)
 
NBA球員工會等團體為底特律發起「汽車城奇蹟」活動,提供食品、醫藥保健品、家庭用品和玩具給貧困家庭。等待領取物資的民眾在嚴寒的底特律街頭大排長龍,和行經車輛中笑得開心的小娃形成強烈對比。
(法新社)

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曾是「美國夢」的代表城市。過去,一個身無分文、沒有文憑甚至不會說英語的移民,只要肯付出勞力在底特律車廠找到一份作業員工作,馬上就可晉身中產階級。

然而,1970年代美國汽車業開始走下坡,底特律這個三大車廠的大本營,也開始由盛而衰。現在汽車業連生存都有問題,底特律的日子有多難過,從這點就可略知一二:部分受刑人不願出獄,獲釋者企圖再犯,以重返有暖氣、健康照顧與三餐的牢房。

當地一個更生人輔導機構員工威廉斯表示:「這是我首次目睹受刑人自願再犯回籠,以免無家可歸、三餐無著。獄中備有熱騰騰的三餐,還有床睡,所以他們寧可再犯入獄,等時機好轉再出獄。」

目前看來,好日子似乎仍然遙遠,底特律在許多指標方面已取代遭卡翠納颶風肆虐的紐奧良,成為全美最困頓的城市。

底特律失業率超過21%,無計可施的校區最近開除督學,成千上萬的民宅與商店空無一人,前市長因為涉及性醜聞入獄服刑,即連職業美式足球底特律雄獅隊也淪為可悲的笑柄,只差2場,該隊就會締造史無前例的零勝16敗紀錄。

統攝這些不幸的是幾近崩解的美國汽車業。一個多世紀以來,汽車業是底特律就業機會與地位的重要來源與象徵。在其中一個受創最重地區監督社區發展計畫的戴維斯表示:「我們是汽車城;這個名字的基礎崩解時,民眾就會開始害怕。」

底特律市況蕭瑟的原因由來已久。1967年的12街暴動導致白人加速遷居郊區,許多中產階級的黑人群起仿效,導致全市人口由1950年代高峰時期的180萬人銳減為目前的90萬。目前全市約83%是黑人,犯罪、貧窮、失業、退學率都是全美最嚴重之一。治安惡化使得汽車與住家投保率非常高,連鎖雜貨店絕無僅有,導致許多底特律人須仰賴售價較高的街角小舖。

為當地民眾興建住處並提供教育計畫的范恩牧師表示:「艱困的環境已開始消蝕美國人勇往直前的精神。」

【2008/12/22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WORLD/WOR6/4654114.shtml

 
 
 
 
 
豐田今年恐虧損 71年首見
受銷售不振與日圓升值影響,豐田汽車22日再度下修全年財測,並警告可能出現70多年來首見的營運虧損。
(彭博資訊)

豐田汽車22日以歐美地區銷售重挫與日圓升值為由,二度下修全年度財測,並警告可能出現71年來首見的營運虧損。

豐田預估,在明年3月底止的本會計年度可能虧損1,500億日圓(17億美元),遠不如11月預測的營利6,000億日圓,也將為1938年3月以來首見的營運虧損。該公司並預期,全年度淨利可能劇減91%,從先前估計的5,500億日圓降至500億日圓。

這是豐田不到七周來第二度發布獲利預警,大幅下修財測凸顯汽車業的處境水深火熱,包括美國通用與克萊斯勒汽車,都受到全球金融動盪拖累而瀕臨破產。

豐田社長渡邊捷昭說:「公司正面臨空前危機,以致本年度難以躲過營運虧損的命運。未來我們必須強化實力以確保獲利。」為因應全球景氣下滑,他已宣布裁員與減產,且可能凍結美國密西西比州的建廠計畫。

歐洲汽車工業協會 (EAMA)的數據顯示,豐田11月在歐洲市場的銷售量下滑34%,連向來是獲利主力的美國市場銷售量也萎縮34%,降幅創1980年至今最大。由於業績慘澹,豐田已把高層主管的冬季紅利大砍一成,同時也考慮削減股利。

專家指出,豐田下修財測顯示全球金融危機吞沒了整個汽車業,不只有美國三大車廠受害。岡三證券(Okasan Securities)汽車產業分析師岩本說:「豐田這類極具日本代表性的汽車廠出現虧損,象徵意義十分重大。如今所有汽車廠商發現很難熬到最後一刻。」

受豐田調降財測的消息影響,信評機構穆迪公司表示正在重新評估,不排除將豐田目前的Aaa評等往下調。不過穆迪也指出,豐田的流動性充足,財務調度具有高度彈性,比其他同業更能抵抗目前的市場困境。

鑑於銷售節節下滑,全球大車廠正持續削減產能。豐田計劃讓美國與加拿大的工廠減產;通用、福特與克萊斯勒下個月也準備關閉約59座廠房,以度過26年來最嚴峻的車市寒冬。

【2008/12/23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通用、福特降信評 投資價值=0
 

美國三大汽車廠瀕臨破產邊緣,它們的債信評等也早已經是垃圾等級,國際知名債信評等公司23日再進一步調降其中通用汽車與福特汽車的債信評等。

通用無擔保債遭標準普爾調降一級至c,亦即低於投資等級11級;穆迪則將福特金額260億美元債務評等調降兩級至Caa3,低於投資等級9級。

這兩大車廠債信評等遭降反映了債券持有人對於政府有條件緊急紓困通用與克萊斯勒134億美元的疑慮。

標準普爾表示,一旦通用違約,未擔保債持有人可預期難以回收;穆迪則表示,福特必須重整債務以取得工會做出類似通用與克萊斯勒方面的讓步。

標準普爾在另一項新聞稿中表示,儘管美國與加拿大政府相繼馳援紓困,美國車廠破產風險仍高。

【2008/12/23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汽車銷量真的衰退得太兇了。20%是最起碼的衰退幅度。這些壞消息好像只是剛剛開始而已......

  油國開始減產了,但是依舊止不住油價的頹勢,最終還要看油國減產的數量與決心,以及真正的需求有沒有起色。

  





油價重挫 跌至36.22美元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雖已決定減產220萬桶以拉抬油價,但市場對此舉的效果持疑,原油價格今天重挫,紐約原油期貨價格跌破每桶40美元關卡,下挫到36美元出頭。

紐約商品交易所輕原油1月期貨價格一度跌到35.98美元,創下2004年6月30日以來最低價位,終場以下跌3.84美元作收,收盤價每桶36.22美元為2004年7月以來最低。

倫敦北海布崙特原油的2月期貨價格也下跌2.17美元,收在43.36美元。

油價今年7月才創下每桶超過147美元的天價,如今卻「跌跌不休」,一般認為這顯示全球經濟深陷危機,能源需求也將走弱。

金價出現本周首度下跌

由於美元匯價反彈,金價在連漲三天後,18日出現本周的首度下跌。紐約商品交易所的2月黃金期貨下滑7.90美元,以每英兩860.60美元收盤。

【2008/12/19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日新車銷售量 31年來最慘

代表日本景氣指標之一的國內新車銷售量,今年度將跌破500萬輛,這是時隔31年來日本新車銷售的最低紀錄。

日本汽車工業協會說,預估2009年日本國內新車銷量為486萬輛,較上一年減少4.9%。這是日本國內新車銷量自1978年以來,時隔31年再度跌破500萬輛,也是連續第5年呈負成長。

汽車工業協會主席青木哲說,受金融危機影響,經濟與就業形勢惡化,日本市場的汽車消費需求日減,除了今年度跌破31年來新低,明年度銷售狀況也不看好。

因為景氣惡化,目前日本國內年輕世代,已經不把開好車視為身分的表徵。他們寧可買自己喜歡的電器品,不願花大錢「養」車,開車成為最大的生活負擔,一些人只願意在需要時租車而不買車。

【2008/12/19 聯合報】@ http://udn.com/




克萊斯勒 北美全面停工一個月
美國密西根州華倫市的克萊斯勒汽車廠16日正常營運,三名下班員工正準備離去。克萊斯勒18日宣布, 19日起美洲的30座工廠,全面停工一個月,屆時是否復工,視情況而定。
(法新社)
 
在俄亥俄州克萊斯勒車廠的裝配線上,工人正忙著組裝吉普車。此處連同克萊斯勒在北美所有車廠都將停工至少一個月。
(美聯社)

仍在等待紓困的美國三大車廠之一克萊斯勒,17日採取空前大動作,宣布所有美洲廠19日下班後關廠至少一個月,以節省現金支出。克萊斯勒同時希望能與同樣瀕臨破產的通用汽車重談合併事宜,向政府展現企業重整的誠意。

為因應市場需求趨緩,克萊斯勒宣布該公司於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生產克萊斯勒、吉普、道奇車的工廠,將停工一個月以上。

公司未說明停工一個月會少做幾輛車子,但共有4萬6000員工受影響,發言人表示,停工期間,員工將會領到州政府的失業津貼和克萊斯勒提撥的配合款,雖無法領到全薪,但接近全薪。

至於明年1月19日是否復工,將視情況而定。克萊斯勒經銷商最近在公司總部開會,表示很多客人上門看車,但最後都無法成交,因為無法為客人拿到消費貸款。經銷商估計,融資不成而做不成的買賣,占銷售失血量20%到25%。

華爾街日報報導,克萊斯勒渴望能與通用汽車重開合併談判,保護公司在兩家公司合併時的股權。據了解談判內容的人士透露,克萊斯勒亟於就權利部分與通用達成協議。

目前還不清楚兩家公司重新談判,可能對政府在紓困考量上產生何種影響。媒體指出,克萊斯勒宣布工廠停工,一定會對政府構成壓力。

經濟衰退及信用緊縮,美國三大車廠銷量創26年新低,11月平均銷售量比去年同月銳減37%,克萊斯勒降47%最慘。克萊斯勒已數度表示政府不輸血,明年第一天就要開始跳票。

美國三大車廠處境岌岌可危,且相繼宣布採取非常手段,以因應嚴峻的情勢。

除了克萊斯勒宣布停工,通用最近也宣布2009年首季將把北美產能削減30%,福特17日宣布10條北美生產線停擺時間拉長一周到1月12日,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場崩潰導至民眾購車融資困難。

三大車廠聯合向美國政府請求340億美元紓困,國會和白宮初步同意挹注140億美元,但為了錢從何來,府會還在推拖拉。

 


【2008/12/19 聯合報】@ http://udn.com/



歐洲車廠也慘 積架求援

美國三大車廠嗷嗷待哺並大量減產之際,歐洲汽車銷售量下挫將近26%,也颳關廠和減產風。同時,在英國雇有1萬5000名員工的「積架」(Jaguar-Land Rover ),正請求英國政府伸援手,要求紓困10億英鎊(約台幣495億1600萬元)。

英國的「積架」廠老闆為印度人,據報導,英國商務大臣曼德森十分同情該廠的處境,表示政府正「詳加分析」狀況,但最後決定權在首相布朗手上,布朗至今仍未鬆口。該廠的主管目前每天均與部會首長接觸,乞求獲得某種形式的英國援助。

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統計,歐洲11月新商務車註冊數字比去年同期下跌30.8%,是連續第七個月下降。法國總統總統沙克吉17日警告,歐洲若不救車廠,「歐盟將淪為工業荒原」,歐洲車廠該救,特別是如果美國政府救三大的話。

【2008/12/19 聯合報】@ http://udn.com/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答案已經有解答了,是的,全球零利率時代開啟。發動者是美國。
  這段時間到底應該怎麼過?沒人有答案。比較安全的做法,當然還是保本。我知道財金媒體的斗大標題一定讓很多定存族驚慌,然後理財專家接著鼓吹危機入市,說法如下:
  『因為定存會越存越薄,大家要趁便宜買進投資商品。』

  『油價觸底反彈,站穩50美元,BDI指數止跌,航運股大躍進。』
  『兩岸三通、農曆新年假期,將會提前出貨,進而推升季底出貨旺季....』
  『誰說沒有聖誕行情?Wii不是賣得很好嗎?第四季消費性電子股可望好轉.....』
  『零利率時代,一定要買進資產股營建股也不賴,你看看這些個股都築了一季的大底,就快要帶量突破了.....』
  食品股,對,跟著十三億人口賺大錢,過年總要吃吧.....』
  『觀光類股破底翻,元旦、農曆年需求暢旺......』
  『銀行股絕對是零利率的受惠者,資金成本大幅降低,絕對要利多解讀.....』

  『保險類股絕對跟進受惠,定期險、儲蓄險當道,未來保險類股錢途可期......』

  看到眼花了沒有,哪一個類股不能寫成好的?電台老師大概都是這樣解盤的,今晚一定找得到上述的說法。台灣人理財是出名的積極,理財相關的周刊、月刊的出版量相當大,但是我很少在書報雜誌中看到"保本"的建議。大多都教人積極理財、危機入市、打造億元人生.....

  理財不能單純一點嗎?

  本來有2%定存利率的,因為降息的緣故,不過就是少賺2%的利息,但是如果真的聽信那些投資大師的鬼話,吃一根跌停板,就是賠7%。進去投資市場的人,大多做著賺錢的美夢,從來沒想過如果賠錢該怎麼辦?

  零利率又如何,大家的購買力一起下降,就等於沒有降,更何況東西可能越來越便宜。遞延消費是整體趨勢、刺激消費是政府的事,看到聳動的標題,別去理就是了,減債、保本、努力工作、好好看幾本書,應該是這段時間可以努力的方向。



零利率時代降臨 全球震撼

美國聯準會(Fed)昨天祭出前所未有降息措施,一口氣調降三碼(零點七五個百分點),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從百分之一降至百分之零至百分之零點二五的「目標區」。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低的利率水準,開啟美國「零利率」時代。

香港、挪威、捷克、沙烏地、阿曼、科威特等央行昨天跟進降息,市場人士指出,又再引爆新一波全球降息競賽,也表示步入全球零利率時代已不遠了。

香港昨天一口氣降息四碼,調降後利率為百分之零點五;挪威央行更是狂降七碼(一點七五個百分點),指標利率降至百分之三點七五。

市場也預期,日本央行本周五即將召開利率會議,再降息機率大升,目前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可能從現行的百分之零點零三再降至於零。另外,積極「保八」(明年經濟成長率要達百分之八)的中國人民銀行,近期內再度降息機率也升高。

日前才大幅降息三碼的我國央行,在美國大幅降息後,昨日下午也罕見發布新聞稿,解釋美國降息的背景。央行總裁彭淮南指出,如果有必要,央行隨時都有可能召開常務理事會,宣布降息。

台灣中央銀行駐美資深官員指出,美國聯準會這次降息大動作具有歷史性意義,代表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反映美央行全力救經濟,也反映美國經濟情勢嚴峻。

華爾街原先普遍預期聯準會降息兩碼,十六日下午兩點十五分聯準會宣布戲劇性降息三碼以上,出乎市場預料之外,觸發美股大漲。不過,昨晚開盤的美股已下跌一百多點,顯示經濟惡化夢魘仍存。

市場擔心,今後聯準會再也沒有降息空間,失去利率政策籌碼,恐將動用非傳統工具,例如收購財政部長債、房地美與房利美房貸證券、商業本票,大量挹注市場流動性,才能活絡信用、刺激消費。

【2008/12/18 聯合報】@ http://udn.com/



日本零利率10年 肥銀行、瘦存戶

請試著想像:錢存在銀行,不僅沒有利息,到提款機取款,超過下午六點或是周末例假日,還要扣一百日幣手續費。

日央行總裁:好政策

其實,日本人對此早已見怪不怪。股市慘跌,各國為了刺激經濟,只能一再降息。美國、日本、香港都已到了利率幾近於零的時代。

早在十年前,日本就採零利率政策。當時是泡沫經濟崩潰後情勢最險峻的時刻,日本央行為了通貨流通,於一九九九年二月將無擔保隔日拆款利率調到史上最低的百分之零點一五。當時日銀總裁速水優說:「即使是歸零,也是好政策。」創造「零利率」這個名詞。

存戶看銀行:儲物櫃

日本的「零利率」一度在二○○○年八月解除。當時報紙說,銀行存款利率將調高一百倍,好像很嚇人,但也只是從百分之零點零零一調到百分之零點一,雖然調高百倍,但大家都沒感覺。當時一位「退休族」在電視開罵,銀行一百萬元存款,一年利息不到一百元,因為提款晚了幾分鐘,還要付一百元的手續費,怎麼不生氣?

日本媒體也開始討論銀行與顧客的借貸關係。一位讀者投書說,零利率讓銀行與顧客間的關係完全變了樣,很多人把銀行當作街頭的儲物櫃,但有些儲物櫃卻免費。

銀行對存戶…擺臭臉

日本銀行開始考慮向客戶收取「口座」 (帳戶)手續費。如果一年內帳戶存款不足一定金額,要加收手續費。不景氣,銀行對存款人擺出晚娘臉孔。

景氣沒復甦 股市跌

問題是,零利率政策真能刺激景氣嗎?沒有,至少日本看不出來。經濟學上說,放鬆銀根可刺激消費,但日本的零利率政策實施了近十年,景氣非但沒有復甦,而且一直走下坡,股市更是滑落到一萬點(日經指數曾高至三萬六千點)。

倒是銀行普遍都賺錢了。一些搖搖欲墜的日本銀行,在政府挹注資金以及零利率政策下,「免費」運用民間資金,十年間都已成長茁壯,不僅脫離倒閉危機,這回美國金融風暴,還有餘力利用日圓優勢,在全世界購併企業,讓歐美金融機關恨得牙癢癢的。

另外,「家庭金庫」成了日本暢銷商品,錢擺在銀行不但沒有利息,還要擔心銀行倒閉,所以許多日本人乾脆把錢擺在自家「床頭金庫」。

【2008/12/18 聯合報】@ http://udn.com/




專家評析》劉憶如:此刻降息 三大好處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將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由原本的1%下調到0%到0.25%之間,利率目標區由「固定」改為「浮動」。大和總研首席經濟顧問劉憶如表示,Fed曾將利率目標區訂為浮動制,因此要注意的不是目標區間,而是0%已經正式出現,代表美國政府認為「零利率是絕對可以接受的事實」。

她解釋,此刻降息至少可帶來三項好處:一來可以減房貸戶的壓力,對企業與個人取得資金的成本也會降低。但銀行基於風險的考量,不見得會增加貸款,或是即使放款,利率也不見得願意大幅度調降,因此,美國15年期的房貸利率目前還維持在5.5%。

【2008/12/18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劉教授,我有疑問:
減輕房貸戶壓力,不代表房價就不跌了,房價續跌,不繳房貸的依然不繳,該怎麼辦呢?
取得資金成本降低,不代表大家就敢投資或是消費啊,這也算是降息的好處嗎?





Fed要買公債拚經濟 美債殖利率恐大幅下探

根據日本過往的經驗,一旦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開始直接購買公債來刺激經濟,已創下紀錄跌幅的美債殖利率恐將隨之再大幅下探。美元近幾個月的多頭行情可能已隨降息結束。

美國聯準會16日宣布降息至趨近於零後,指標的10年期公債殖利率17日重挫至2.144%,創美國財政部1962年開始公告以來最低水準。

美元匯價也應聲下滑,對日圓跌破90日圓價位,創13年新低。美元兌日圓17日最低跌至87.72日圓,歐元兌美元大幅上揚逾2%至1.4298美元。

從2001年3月開始,日本央行開始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對抗通貨緊縮。作為該政策的一部分,該行在將短期利率壓至零利率水準之後,開始直接購買公債,以拉低長期利率。

如果聯準會決定大舉買進公債,那麼10年期公債殖利率就可能測試1940年代創下、接近1.60%的歷史低點。而聯準會已經透露有意使用這種手段。

美國各大銀行已在重演日本曾出現的模式,推動美債殖利率的跌勢。

當年,因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破裂而受嚴重打擊的日本商業銀行,一邊修復其資產負債表、削減傳統貸款,一邊大舉買進政府公債。

日興花旗集團分析師佐野(音譯)說:「1999年日本各大銀行在獲得政府注資之後,國內銀行的公債持有量一直上升,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04年或2005年。它們的行為可能會給美國銀行未來的行動帶來啟示。」

聯準會數據顯示,10月份商業銀行持有的美國公債和機構債規模急劇上升,創下1.284兆美元紀錄。但這部分資產在銀行12兆美元的總資產中僅占10%,接近過去30年中的最低比例。

而在日本,銀行的公債持有量占其總資產的比例仍在36%,2000年則為9%。

日本央行的公債收購措施,開始時把10年期公債殖利率壓低至1.02%,起初的收購規模是每月4,000億日圓。

當收購規模在2002年10月擴大至每月1.2兆日圓時,不到一年內,10年期日債殖利率就跌到了0.43%,創指標公債的歷史最低水準。

一些分析師表示,美國公債收益率可能會跌至1940年代觸及的歷史低點。

路透數據顯示,10年期美債殖利率1945年曾觸及1.67%,而Global Financial Data的資料則顯示當年的最低曾達1.55%。

【2008/12/18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