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廠又有事了。
  救了半天,還是宣布破產,老美的算盤不知道是怎麼撥的。






克萊斯勒經銷商 跳樓大拍賣
克萊斯勒取消近800家經銷商,費城一家經銷商上公司網站,查詢自己是否榜上有名。
(美聯社)
已聲請破產的克萊斯勒汽車將取消789家經銷商,車商必須在6月9日前處理掉4萬4000輛克萊斯勒、道奇和吉普車庫存,有些車商已開始清倉拍賣。

賓州道奇車經銷商霍倫說:「他們說,庫存是我們的問題,你想買一輛嗎?我們在跳樓拍賣。」新澤西州經銷商伊格爾說,他的停車場裡有100多輛克萊斯勒汽車,在目前的經濟情況下,想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處理完畢根本不可能,他也會跟著克萊斯勒一起破產,已有經銷商準備控告克萊斯勒。

克萊斯勒和通用大砍業績不佳的經銷商,許多車商趕緊清倉拍賣。
(美聯社)
經銷商通常靠貸款進貨,車子脫手後償還貸款。但克萊斯勒的銷售量在今年前四個月下挫46%,高價位汽車尤其乏人問津,許多經銷商已經付了好幾個月的貸款利息。即使現在能以成本出售,也要損失數千美元的利息支出。

克萊斯勒公司14日要求紐約破產法院,終止公司與經銷商簽定的專賣協議,以甩掉業績不佳的經銷商,使公司以嶄新面貌再出發,簡化銷售網路,只保留約2400個汽車銷售點。

克萊斯勒發言人表示,公司沒有錢來收回終止經銷合約的4 萬輛汽車,但也不希望遭取消的經銷商削價脫手,已和克萊斯勒的新金融公司GMAC簽定協議,提供貸款給克萊斯勒決定保留的經銷商,以接手這789家經銷商的庫存。由於克萊斯勒暫時停產,而5月份銷售量比預期要好,其他經銷商可藉此補充庫存。但上述交易並不包括4000輛2008年出廠的汽車。

通用汽車也在15日發函通知1100多家經銷商,明年以後不再續約,並表示在明年底前將大砍近四成的經銷商,相當於2300多個銷售據點。

這些通用公司經銷商有6萬5000輛雪佛蘭、別克、GMC、龐迪亞克和凱迪拉克等牌子的庫存,他們比克萊斯勒經銷商好一點的地方是,通用公司並未宣布破產,也不準備在2010年10 月前解除經銷協議,使經銷商不但有更多的選擇,而且還有更多的銷售時間。此外公司的經銷協議規定,公司須回購符合車輛年限與里程規定的汽車。

克萊斯勒和通用都認為經銷商太多,但售出的車輛太少,多年來一直想甩掉業績不佳的經銷商,使業務能力強勁的經銷商增加利潤,有更多的資金擴大市場、增添設備和加強銷售隊伍,以面對日本汽車的競爭。

【2009/05/18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來王建民的手感慢慢回來囉。





http://mag.udn.com/mag/sports/storypage.jsp?f_MAIN_ID=116&f_SUB_ID=575&f_ART_ID=194852
建仔復健賽7局完封 率隊3:0獲勝
【特約作家jabbar/報導】

王建民今天在3A的第2場復健賽演出4安打完封,率隊以3:0擊敗哥倫布斯快艇隊。

建仔今天完投7局,用了75球,49個是好球,三振1次,被擊出4支安打,21個出局數中有12個是滾地球,滾飛比是12比8,投得相當理想。今天的比賽因為是雙重賽,所以只打7局。

連著兩場3A復健賽建仔已投了13局,沒有失分,共被擊出7支安打,四壞球保送3次。

建仔今天面對的快艇隊,擁有3個也在打復健賽的大聯盟好手,包括海夫納、馬提及葛拉法尼諾,快艇隊全隊打擊率2成85也是3A國際聯盟最佳,但王建民仍能有效壓制對方打擊。

從用球數可以很清楚看得出王建民的壓制力,前6局他最多1局用球11球,第7局球運不佳,被海夫納擊出斷棒安打,也被捕手希門奈茲擊出幸運內野安打,使他這局用球數達到16球。

球速是王建民目前尚未完全恢復的一項,全場最快球速是92哩,但控球很好,球都能壓低,減低了球速不足的傷害。有關球速這一點,據了解,比賽場地的測速槍稍慢一些,現場的球探測到的最快球速是93哩,不過,這也還未達建仔過去最佳球速狀況

王建民被擊出的4支安打中,有兩支是希門奈茲擊出的,另兩支則是海夫納及葛拉法尼諾這兩個大聯盟選手擊出。

快艇隊最接近得分是5局上,希門奈茲擊出二壘安打,再以隊友的打擊上三壘,但接下來兩棒都無功而返。

【2009-05-18 聯合新聞網】




http://sports.yam.com/cna/sports/200905/20090518386498.html
〈MLB〉王建民3A復健賽七局無失分 惟歸期依舊未定
中央社╱中央社 2009-05-18 09:29
調整字級:

(中央社記者黃兆平紐約17日專電)美國職棒紐約洋基隊台灣投手王建民今天在小聯盟3A第2場復健賽,繼續維持優異表現,伸卡球威力再現,但觀戰的總經理凱許曼對王建民的歸期,依舊沒有答案。

 

本地媒體報導,這場比賽應是王建民重返大聯盟前最後一場復健賽。若建仔如願回到洋基,下週五(22日)應該是登板時機之一。

 

王建民下午的完封表現,令人印象深刻,連凱許曼也叫好連連,認為他在小聯盟接受復健是對的,雖然滑球未如上場犀利,但今天投得非常好(terrific),「比上場更好」。

 

台灣媒體追問他何時重回大聯盟?凱許曼態度依舊有所保留,僅說「還沒決定」,「必須開會決定」。

 

王建民自己也覺得投的不錯,「比上場更好」,尤其是伸卡球下沈了,且跑到想要的位置(內角)。

 

在教練要求下,建仔在第5局時,摸擬練習壘上有人的固定投球方式,試看看右腳平衡情況。今天球速最快未超過92英里,但控球不錯,有效壓制打者。

 

小洋基今天在史克蘭頓(Scranton),以3比0擊敗印度安人所屬哥倫布快艇隊(Clippers),快艇隊全隊打擊率2成85是3A國際聯盟最佳。

 

王建民完投7局,無失分,用了75球(49顆好球),面對24位打者,三振1次,1次雙殺,被擊出4支安打,滾飛比是12比8,投得相當理想。

 

上一場,王建民出戰白襪隊3A沙洛特(Charlotte)騎士隊,先發6局,無失分,投了82球(49顆好球),被敲出3支安打,投出3次保送,有6次三振。

 

連著兩場3A復健賽,建仔已投了13局,沒有失分,共被擊出7支安打,四壞球保送3次。

 

王建民本季前大聯盟三場先發遭打爆後,防禦率高達34.50,4月底被放到傷兵名單,接受春訓延長復健賽,並進行臀部物理治療。980517。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湖的Sommelier 是我一直很想要去,但是卻一直錯過的店。這一陣子終於有機會去吃了一次。


店裡提供的麵包、奶油、肝醬。麵包烤得相當酥脆好吃。



特寫一下奶油與肝醬,當然是很符合標準的,沒有冰過的感覺,很新鮮。


Miao 的前菜,表皮是酥皮,內餡有火腿及起司。


花椰菜濃湯,感覺比較普通。


Miao的主菜,肝醬菲力牛排。


再來一張特寫吧!份量不算多,但是牛排煎得恰到好處,相當軟嫩。


我的主菜,蕃茄海鮮義大利麵,主廚給的量相當實在。


嘗起來蕃茄的用量不算少,因為主廚沒有把湯汁調的很濃厚,所以嘗得到蕃茄的甘甜。


簡單的午餐,還是要有個Happy ending,小小的一塊蛋糕加上熱茶,算是相當好的一個句點。
下次應該還會再找機會來的,不過既然是名為Sommelier的店,或許下次應該要來嘗嘗他們的酒。


小酒館
Sommelier
地址:台北市明水路553號 
電話:02-25324707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妹妹走路有點內八,也有輕微一跛一跛的感覺。這樣的走路方式讓喵及家中長被大為緊張。


  先去萬芳醫院看過以後,長輩們還是不放心(萬芳醫院也是教學醫院喔!),敦促著一定要再去一家,於是昨天又跑去長庚門診看,結果是相同的,骨骼都正常,只是因為妹妹還小,重心不穩,所以輕微的內八是可以接受的。有了兩家醫院醫師的說法,自己終於可以放心並且讓長輩們寬心了。


  這年頭,家中的小孩都是手心上的寶,察覺任何一點點狀況,被"重視"及"放大處理"的可能性非常高。






小兒企鵝步 不是撒嬌是內八

【聯合報╱魏士傑/台北市永誠復健診所物理治療師】2009.05.05 02:32 am

小朋友走路常喊累或頻頻跌倒,步態像企鵝一般,別以為小孩是在撒嬌而忽視。若他兩隻大腳趾總是朝內,這是所謂的內八步態(pigeon toe gait)就是俗稱的內八。 

排除特殊疾病及較嚴重骨骼變形,小朋友輕微內八的原因大致有,前足旋後內收,小腿骨向內轉,或大腿骨向內旋轉角度過大。一旦發現小朋友有這樣的情形,也不需太緊張,小朋友在3到4歲前可能會有生理性的內八步態,等大了些,肌肉力量慢慢培養後就會轉正,若是4歲後仍有明顯的內八步態,特別是會影響到跑步或走路時就要多注意了。

一般有這樣情形的小朋友,有以下幾種介入策略改善及避免惡化:姿勢調整、伸展運動或肌力訓練、輔具。姿勢調整觀察您的小朋友平日坐地板時是否習慣有W型坐姿呢?

所謂W型坐姿即為雙膝緊靠、雙腳朝外的跪坐姿勢,此一坐姿會讓大腿內側肌肉更緊,加重大腿骨內轉,使內八更為明顯。建議多提醒小朋友以盤腿坐或改做小椅子活動。

伸展運動或肌力訓練下肢長時間處於內轉姿勢,使大腿內轉肌群過緊、外轉肌群較無力。平時坐地板時雙腳掌相對、膝蓋自然放鬆,雙手可輕壓在雙膝上維持15-30秒;或是請小朋友形成一個大字形趴在地墊上,腳尖朝外,讓父母固定臀部不要離開地墊,都是很好的伸展運動(圖3)。肌力訓練部分,小朋友熟悉的兔子舞、學青蛙外八走路都是很好的運動。
輔具及鞋子

除了以上的介入方式,一雙合腳、包覆力足夠穩定的鞋子也是有助於孩子足部正常發展,部分內八
也可藉由特製矯正鞋墊或外轉帶所矯正。 

【2009/05/04 聯合報】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購房貸 抓收入1/3卡穩

 
考量 負債 收入風險 預留半年周轉金
2009年05月12日地產王



【簡明葳╱台北報導】房貸利率史上最低,讓不少首購族心癢癢,尚未完整評估自身能力就想進場購屋。專家建議,購屋除了最好準備3成以上的自備款,房貸負債比亦不得超過個人或家庭收入的1/3,且預留3~6個月的生活周轉金,並做好稅務規劃、選擇適合的房貸產品,與設定可承受的房價範圍,切勿貿然購屋。

 

低利時代
利率超低,不少建商推出低自備款方案,但民眾購屋前,千萬不要只被業者「強迫儲蓄」或「租不如買」的銷售話術矇蔽,忽略考量整體購屋預算、選擇合適的房貸產品等因素,掉入肩負20、30年房貸的陷阱中。
房仲業者表示,雖然歷年房價呈現緩漲,但沒有足夠存款、準備金的人,仍不該任意買屋。不少人以為買屋投資一定會賺錢,忽略收入、負債問題,台新銀行資深副總經理夏敏蘭即表示:「購屋自備款除愈高愈好外,首購族房貸支出,以不超過家庭月收入1/3為宜。」

 

降息選指數型房貸
近來因景氣動盪不安,甚至因失業率大增而面臨工作不穩、減薪等危機,控制貸款支出顯得更重要,身邊應預留3~6個月房貸支出資金再考慮買屋。避免面臨投資損失及貸款支出雙重壓力,並擬定還款計劃,想辦法降低貸款支出。
假如夫妻每月收入共計7萬元,扣除生活必要支出後,每月可支配所得為3萬元,提撥基金與保險等費用後,每月可負擔2.5萬元,預估貸款20年,利率2.5%計算,若收入穩定,可自行上網試算回推可借貸金額約475萬元,若以貸款佔房價7~8成計算,可負擔房屋總價應在600~700萬元間。
而全球吹起降息風,選擇按月調整的指數型房貸產品,可讓房貸利率更貼近市場利率,享受降息的好處,但若預估市場利率將回升反彈,則可選固定利率房貸,每月房貸支出固定,較易安排生活支出。此外,購屋後,除應準備稅金、代書費、裝潢費用外,地價稅、房屋稅也必須在購屋前先確認試算。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久沒有貼王建民在小聯盟的消息,補一篇更新一下近況。

  今年建仔起步超級不順,期待他可以和巔峰時期相比,一舉拿到19勝的球迷可能會失望。不過職業運動就是這樣,不可能年年維持高檔。對於王建民來說,現在可以健康的出賽,並有以往八成水準,大概就是可以接受的狀態了。






建仔復健賽 紓解3A投手荒

若小聯盟復健賽投得夠水準,洋基隊投手王建民很快可回大聯盟,在不影響先發輪值狀況下,復出第一場在下周四(台北時間21日)對金鶯隊的機會大。

台北時間周三上午7點,王建民會代表洋基3A史克蘭頓隊先發,進行第一場小聯盟復健賽;上周四,他在第三場延長春訓賽投72球,賽後牛棚再投13球。

這場復健賽,建仔的用球數設定在100球,一般預測,是他即將歸隊的徵兆。總教練吉拉迪說:「我們得觀察他投得如何。」開季歷經3場不忍卒睹的先發後,王建民進入傷兵名單。

吉拉迪指出:「一場一場來。」建仔的每場先發狀況,牽動球團的計畫。

事實上,在3A國際聯盟北區排名暫居首位的史克蘭頓,近來兵源不足。休斯被叫上大聯盟遞補王建民的空缺,1天後,另一名先發投手強森掛傷號,再隔1天,輪甘乃迪掛免戰牌。4天後,阿瑟佛斯被召上大聯盟,擔任中繼投手。

休斯「高升」的13天中,史克蘭頓在自由市場簽了兩名先發投手,另把牛棚的傑克森調為先發。王建民剛好「紓解」史克蘭頓投手荒。

雖然各方推測,建仔的小聯盟復健賽贏得教練團信任的話,最快5天後可重返大聯盟、就是下周一。

不過,按洋基官網明天以後的4場先發,維持柏奈特、派提特、沙巴西亞及休斯的順序,加上這16天沒有休兵日,在不打亂的每名投手休息天數的情況下,建仔「取代」柏奈特下周一先發可能性不高。

較可能的還是將休斯送回3A,按輪值下周四在洋基主場對金鶯。

【2009/05/12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SPORTS/SPO5/4900090.shtml
建仔單季10勝 還有機會

很難想像,大聯盟本季賽事打了1個多月,皇家隊葛蘭基、藍鳥隊哈勒戴已有6勝,洋基投手最多竟是兩勝,王建民若能在月底前歸隊,比上不足,比下應有餘,仍有機會再拚單季10勝。

大聯盟各隊勝投領先者,截至昨天為止,最多6勝,最少也有3勝,只剩洋基、金鶯、印地安人隊還未出現3勝投手;洋基5大先發投手中,沙巴西亞、柏奈特、派提特、張伯倫都是兩勝,「沙胖」本季身價2300萬美元(含簽約紅利)、柏奈特也有1650萬美元,合計13場先發只有4勝3敗,表現仍不符合期待。

大聯盟到昨天已有65名3勝投手,其中23人超過4勝,洋基團隊薪資連續兩年突破兩億美元,竟無1人名列其中,金鶯、印地安人都是分區排名最後,洋基還在中段班掙扎,不難想見投手群戰力不穩,成了戰績不振的重要原因。

亞洲投手目前也沒有3勝紀錄,最多是上原浩治、川上憲伸、岡島秀樹各兩勝,王建民、松大輔、朴贊浩都還沒開張。

王建民過去4季,只有2006年是真正完整球季,先發33場投出19勝前年季初因腿傷慢了3周起步,5月才拿到第一勝,整季30場先發仍有19勝,今年若是趕在5月底前復出,還有4個月可拚,如果狀況調回正常,二位數勝投值得期待。

【2009/05/12 聯合報】@ http://udn.com/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的就業市場還是很疲弱。當然,這跟最近的股市反彈一點關係都沒有。看一下經濟專家的說法吧!

  克魯曼:『假設XYZ公司的員工接受減薪,XYZ的管理成本就可減少,產品較有競爭力。營收增加,就有更多勞工能保住工作。因此你也許會認為,減薪能增加就業,就個別員工而言,是可以。但如果大家都接受減薪,則沒有人取得競爭優勢,所以整體經濟並沒有因較低薪資得到好處。同時,薪資減少可能讓其他經濟問題惡化。尤其,薪資減少,收入就減少,會使過度負債問題惡化,每月該繳的房貸沒有隨薪水支票金額減少。
  美國正陷入此一危機,家庭負債占收入比率達1930年代以來最高峰。許多家庭正設法增加儲蓄以降低債務負擔,儲蓄金額是10年來最高,但隨著薪資減少,他們正追求一個移動的目標。債務越來越重,會壓下消費者支出,讓經濟衰退。


  一般認為經濟呈現V型反轉的機會不高;比較可能的是U型反轉。意味的是,等待復甦的時間應該會拉得很長。當然,這還是跟股市一點關係都沒有。

  台股幾乎是2009年第2季全球最投機的市場,資金行情應該是這段彈升最好的解讀。股市或許被很多大師形容為經濟櫥窗,但是過多的游資造就的行情,並不代表真實的經濟情形,要是過度依賴經濟櫥窗來看經濟,很可能會"脫窗"。




減薪保飯碗 美將是下個日本?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MAIN_ID=364&f_SUB_ID=4076&f_ART_ID=192865

 

 

【克魯曼/夏嘉玲譯】

 

某些減薪是獲得聯邦政府經援的代價,像克萊斯勒員工的讓步。其他像紐約時報暫時性減薪協議,是勞資協商的結果。此外,還有其他減薪反映勞動市場疲弱的殘忍事實:勞工不敢抗議被減薪,因為他們認為會找不到其他工作。

 

然而不論詳情如何,薪資縮水是經濟不佳的症狀之一,也是會讓經濟更衰退的症狀。

 

要緊的事先處理:減薪案例日增,但此現象範圍有多廣泛?答案是,非常廣。

 

確實還是有很多員工加薪,但減薪案太多。根據勞工統計局,今年第一季民營企業人力平均成本僅增加0.2個百分點,增幅是史上最低。由於就業市場還在惡化,若今年稍後整體薪資開始走下坡,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但這有什麼不好?畢竟,很多員工都接受減薪,以保住飯碗。這有什麼不對?

 

答案在於正折磨我們經濟的一項矛盾。我們正因節儉的矛盾而痛苦:儲蓄是美德,但一旦所有人同時設法大幅增加儲蓄,結果就是經濟低迷。我們正因去槓桿化的矛盾而痛苦:減少債務、結清資產負債表是好事,但要是所有人同時設法賣掉資產還債,後果就是金融危機。

 

我們也許很快就會面臨薪資的矛盾:任何一家公司的勞工都可接受較低薪資以利保住飯碗,但要是同一經濟體的員工同時減薪,結果會是失業率走高。

 

矛盾是這麼來的:假設XYZ公司的員工接受減薪,XYZ的管理成本就可減少,產品較有競爭力。營收增加,就有更多勞工能保住工作。因此你也許會認為,減薪能增加就業,就個別員工而言,是可以。

但如果大家都接受減薪,則沒有人取得競爭優勢,所以整體經濟並沒有因較低薪資得到好處。同時,薪資減少可能讓其他經濟問題惡化。

 

尤其,薪資減少,收入就減少,會使過度負債問題惡化,每月該繳的房貸沒有隨薪水支票金額減少。美國正陷入此一危機,家庭負債占收入比率達1930年代以來最高峰。許多家庭正設法增加儲蓄以降低債務負擔,儲蓄金額是10年來最高,但隨著薪資減少,他們正追求一個移動的目標。債務越來越重,會壓下消費者支出,讓經濟衰退。

 

若企業和消費者預期日後薪資會更低,情況會雪上加霜。凱因斯70多年前就說的很清楚:「預期薪資減少的效果,例如預料來年減薪2%,和同時應付利息升2%的效果約莫相當。」調升實質利率現在是經濟最不需要的。

 

擔心減薪問題並非單純理論。1997到2003年間民間企業薪水每年平均減少超過1%的日本,就是薪資緊縮導致經濟停滯的殷鑑。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美國薪資下降,我們該得出什麼結論?主要就是,能穩定經濟還不夠,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經濟復甦。

 

最近有許多人說「春燕來了」,確實有跡象顯示去年秋季開始的經濟重挫說不定已回穩,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也許今年稍晚會宣布經濟衰退結束。

 

但失業率幾可確定仍節節走高,所有跡象都顯示,未來幾個月,有可能好幾年,就業市場都會慘兮兮,這將導致持續減薪,使經濟疲弱。

 

要破除這個惡性循環,實際上我們需要更多:更多振興方案、更多針對銀行的決定性行動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就事論功,歐巴馬總統和他的經濟顧問群似乎已引領經濟擺脫深淵,但美國變成日本的風險似乎正與日俱增,我們恐將面臨數年通貨緊縮和經濟停滯。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2009-05-05/經濟日報】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的兒童成長曲線圖。參考一下吧!看看家中的小寶貝有沒有符合中位數。





兒童生長曲線圖 新版來了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國內沿用十年的舊版兒童生長曲線圖走入歷史。新版生長曲線圖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版本,以母乳寶寶為標準,相較舊版以喝配方奶為主,新版頭圍、身長雖差異不大,但體重則明顯比較輕。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組長黃蔚綱指出,新版本調查了美國、印度等6國兒童生長情況,這些兒童都生長在良好健康環境中,哺育母乳,且母親不抽菸。台中榮總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說,新舊版間最大差異在於體重。可能是因為蛋白質相對多,加上過度餵食機率較高,喝配方奶寶寶相對較重。因此舊版常讓母乳媽媽懷疑自家寶寶偏瘦,甚至被判為體重不足。

 

以33個月大的男寶寶為例,舊版50百分位的體重落在14.5公斤,新版則落在13.8公斤,少了0.7公斤。同樣是33個月大的女寶寶,則從13.8公斤下修到13.3公斤。

 

衛生署兒童健康推展委員會召集人黃富源說,兒童生長本來就會起起落落,家長別緊張過頭,只要落在3到97百分位間,都算正常。但黃富源提醒,生長曲線表上在3、15、50、85及97百分位上各有一條警戒線,若生長變化超過兩條線距離,如原本寶寶在50百分位線上,卻掉到3百分位線下,就要特別留意。

 

另外,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副教授曾明淑提醒,有些寶寶落在97百分位上,家長會覺得孩子「表現特別優秀」,實際上並不是體重愈重愈好。國健局說,5月18日起,家長就可以在全國各地與健保局合約辦理兒童預防保健(設有小兒科及家庭醫學科)的醫療院所索取。

 

 

讓小朋友好好吃飯:

 

●地點固定(如高腳餐椅),勿到處追逐餵食。

 

●勿強迫餵食,尊重寶寶。

 

●滿六個月,可給副食品,給不同食物訓練吞嚥。

 

●一到一歲半,讓寶寶練習湯匙。

 

●會自己吃飯後,一次給少量食物,吃完再給。不強迫吃足,造成壓力。

 

●規定合理用餐時間,約30分鐘。

 

●避免零食。點心與正餐至少隔一小時。

 

●勿將食物當獎勵品。

 

●勿邊玩、邊看電視或邊聽故事邊吃。

 

資料來源國健局、曾明淑副教授製表

 

※延伸閱讀》
.吃配方奶寶寶胖 餵食母奶結實

 

【2009/05/07 聯合報】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193429

孩童睡得好又飽 一暝大一吋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在發育階段的孩童夜間充足睡眠很重要,中醫師陳萍和表示,幼童長高的時間主要在夜間,夜間分泌的生長激素是白天的數倍,因此充足睡眠的兒童才能有較好的發育。

 

穴道按摩對於孩童發育也有幫助,陳萍和醫師指出,按摩關元、足三里等穴,可促進生長激素、甲狀腺素、胰島素等的分泌,從而促進生長發育;這也與一些醫學研究發現按摩可使嬰兒血中生長激素水準明顯增高的結論一致。因此,處於生長期的兒童配合按摩這幾個穴位很有益處。

 

飲食部分,醫師建議應補充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如雞、鴨、魚、蝦、牛奶、蛋類、豆類等。以利於孩童大腦發育與身體成長。此外,還得補充大量的維生素及無機鹽類如新鮮蔬果;避免高糖高油脂及烤炸辣的飲食,妨礙生長發育。

 

※延伸閱讀》
.喝牛奶+跳繩+早睡早起 高人一等
.把握轉骨黃金期 讓孩子鶴立雞群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9/05/08 台灣新生報】



兒童生長速度 5月最快 10月最慢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兒童生長速度在一年四季中是不同的,其中長得最快的是五月,長得最慢的是十月。可見春天是兒童生長發育最快的季節。由於春天萬物生發,生氣勃勃,這也是中醫認為轉骨最好的時機。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轉骨考量大多是腎虛脾虛為本,而肝血虛、心血虛為標。協助的關鍵是益腎扶脾、柔肝養心。發育不好的兒童雖以虛者為多,但也應注意到虛中夾實,臨床上必須加以辨證調理。總之,有虛者則應當補,並適當幫助臟腑運化、滋養功能,達到腎氣足,氣血旺,筋骨強目的,才能幫助發育、成長順利。

 

通常臨床體質可分為脾胃虛弱、腎氣不足、脾腎兩虛、陰虛火旺問題。治療上常應用中藥包括像是黃耆、生地、牡蠣、枸杞子、鹿茸、知母、黃柏等,按中醫健脾胃、益腎陰、溫腎陽、瀉虛火等治療原則加以調理。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小女生月經提早報到,可能影響到骨骼的生長?中醫師陳萍和表示,國人營養越來越好,兒童生長發育大多提早,有不少女童月經提前到國小三、四年級就開始,通常這些月經提前的現象本來不應算疾病;表面上看起來小孩發育不錯,但實際上骨骼的生長卻可能會因為生殖軸提前啟動而提早停止。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還有許多疾病如腎上腺皮質增生症或腫瘤,中樞性性早熟,侏儒症,甲狀腺功能異常,家族性矮小,過敏嚴重及氣喘長期服用類固醇者,都可能會影響兒童的順利地生長發育,影響到轉骨。在中醫認為,人體正常的發育與性腺的成熟,主要與肝腎二臟功能及天癸的期至有關。人體生長有賴於腎精的生髓與充養,腎主骨生髓,促進生長,若先天胎稟怯弱,腎精虧虛,骨髓生化乏源,腎氣薄弱,骨骼的生長也會緩慢,生長發育遲緩,抵抗力也較差,多見骨骼痿軟為特點。

 

此外,醫師指出,中醫強調,腎主骨,骨能生髓,腦為髓海。若腎精不足,腦髓空虛,也容易造成記憶力差。以及脾胃營養的吸收,也會影響成長階段的發育,若後天飲食失節,或因疾病影響,脾的運化失常,氣血不足,五臟失養,也常見影響生長發育、身高發展緩慢。

 

※延伸閱讀》
.喝牛奶+跳繩+早睡早起 高人一等
.把握轉骨黃金期 讓孩子鶴立雞群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9/05/08 台灣新生報】



把握轉骨黃金期 讓孩子鶴立雞群
【記者林進修/報導】

 

自從寶寶呱呱墜地那天起,為人父母者的煩惱就沒一天停過。孩子還小時,擔心他們傷風感冒;進入青春期,則擔心他們長不高,若想孩子「出人頭地」、「鶴立雞群」,不妨輔以中醫傳統療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羅國正表示,中醫認為,腎主司人體生長發育,因為骨髓是腎所生,骨髓充裕,才能長得高又壯,因此有「腎主骨生髓」的說法。既然腎氣盛衰決定生長快慢,補脾腎藥方自然被當成轉骨方,成了家長希望所寄。

 

不過,轉骨有其黃金時期,中醫院區中醫師申一中強調,男孩和女孩的先天體質不一,女孩一般較早開始發育,大約在11~14歲間即開始,16歲結束;男孩則晚二、三年左右,大約13~16歲之間開始,18歲結束。

 

正因如此,中醫師認為,使用「轉骨」的輔助療法,女孩應趕在16歲前,男孩則應在18歲前為之,一旦過了這個期限,就算再努力,長高空間也有限。甚至有人主張,女孩的9~10歲,男孩的12~13歲是轉骨黃金期,應充分掌握。

 

申一中表示,不管男孩、女孩,都可從營養、睡眠、運動、吃轉骨方、針灸或按摩等五個方向來增高。就營養來說,一定要均衡飲食,不可偏食,除一般正常飲食外,可多吃些芝麻、牛奶、優酪乳、乳酪及小魚干等高鈣食物。

 

在運動方面,他強調人體是在夜間進行修復、排毒解毒等工作,進而有利生長發育,睡得好,當然就易長得高。正值發育的孩子,千萬別熬夜,唯有早睡早起,才能早日「出頭天」。

 

若要選擇吃轉骨方,可分青春期前及青春期兩階段進行。青春期前以開脾健胃為先,不妨先檢視孩子的胃口如何,如果胃口不好,應先服開脾健胃藥方,比如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山楂、神麴及麥芽等。

 

至於健脾的中藥材,常見的有黃耆、黨參、茯苓、白朮及狗尾草。其中的狗尾草更是在民間享有盛名,歷久不衰,拿來和排骨一起熬煮,喝其湯汁,幾已成為大多數人成長記憶的一部分。

 

一旦進入青春期,申一中建議服用轉骨方。這帖轉骨方的基本藥方為山藥六錢、菟絲子二錢、枸杞子二錢、女貞子二錢及茯苓六錢,可由醫師依個人體質再加減方。轉骨方以每周二帖,持續三個月為宜,每年可進行二次,夏季及冬季是最好的時機。

 

羅國正則表示,中醫常用的補腎中藥材,續斷苦溫補腎,能通血脈,理筋骨;杜仲補肝腎虛,能使筋骨相著;鎖陽甘溫補陰,潤燥養筋,補腎興陽;肉蓯蓉補命門相火,滋潤五臟,益髓強筋,都可用來轉骨。

 

而在針灸及穴位按摩方面,針灸應由專科醫師執行,百會、湧泉、三陰交、太谿、陽陵泉、內關及合谷等穴是常下針的穴位,都有促進飲食吸收、刺激骨骼生長的功效;但穴位按摩則可自行在家做,每天按摩腳底板前三分之一處30下,兩腳都要按摩。

 

【2006/08/29 民生報】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07&f_SUB_ID=1346&f_ART_ID=45034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克魯曼又批了華爾街──這個金融風暴的始作俑者。

  克魯曼:『我們再也沒有理由相信,華爾街的術士對社會有任何正面的貢獻,遑論可以名正言順的享有那般優渥的薪酬。』



拒絕華爾街術士再玩金錢遊戲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192867

 

 

【克魯曼/陳世欽譯】

 

2007年7月15日,紐約時報刊載一篇題為「富中之富,新鍍金時代的榮耀」的文章,著墨最多的「新巨人」是前花旗集團董事長魏爾(Sanford Weill)。他認為,他與金融界的同儕因為對社會貢獻卓著而得以賺進巨額財富。

 

這篇文章刊登後不久,魏爾構築的金融巨廈迅即瓦解,並在整個過程中衍生巨大的附帶損害。即使我們設法避免讓大蕭條捲土重來,全球經濟勢必費時數年才能自這場危機中復元。

 

這足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應該為紐時的另一篇報導文章感到困惱。它指出,繼去年下挫後,部分投資銀行的高階主管薪酬已經再度提高,回到2007年的水平。

 

為什麼令人困惱?容我說明如次。

 

首先,我們再也沒有理由相信,華爾街的術士對社會有任何正面的貢獻,遑論可以名正言順的享有那般優渥的薪酬。

 

請記住,2007年華爾街金光閃閃,其實是相當新的現象。1930年代至1980年代左右,金融是一成不變且乏味的企業領域,從業者的平均薪酬並未高於其他產業領域,卻使經濟巨輪不斷滾動。

 

既然如此,為什麼部分銀行家突然開始累積巨大的財富?我們聽到的解釋是,這是對其金融創新能力的回報。不過在現階段,除了以各種不斷改進的新方法製造泡沫,逃避規範,設計如假包換的龐氏騙局之外,我們實在很難想到最近有任何真正有益於社會的重要金融創新。

 

不妨參考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最近的一次演說。他試圖為金融創新辯護。他所謂的「良好」金融創新包括,一:信用卡。這其實不是什麼新點子。二:透支保護。三:次級房貸。這是銀行家據以坐擁巨額薪酬的關鍵?

 

讀者可能會認為,我們擁有自由市場經濟體制,民間企業有權自行決定員工薪酬的多寡。然而這引伸到我的第二個論點:華爾街再也不是民間企業的一環。它是國家的一部分,完全仰賴政府的援助,一如「貧窮家庭臨時救助」(又名福利)的援助對象。

 

我說的不只是「問題資產拯救計畫」(TARP)項下,總額約7,000億美元的承諾資金。還有聯準會大幅擴充的信用,聯邦房屋貸款銀行的大舉借貸,納稅人背書的AIG合約收益,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大幅擴張擔保,以及更廣泛的,聯邦政府為每一個所謂大到不能倒,或因為戰略地位重要而不能倒的金融機構提供的支援。

 

部分讀者可能認為,拯救華爾街是保護整體經濟的必要手段。事實上,我同意這種看法。不過由於其間涉及納稅人的血汗錢,金融公司的角色應該類似公用事業,不應恢復2007年的舊態。

 

此外,任由利用錢勢為所欲為的人享有豐厚薪酬不僅可恨,甚且危險。畢竟,銀行家為什麼敢於冒如此巨大的風險?因為成功,或甚至短暫的成功假象,足以為他們提供巨大的回報;即使執行長搞垮公司也仍能取得巨額紅利並一走了之。

 

現在,我們又看到某些人在聯邦政府支持下,玩起危險的遊戲,並享有類似的待遇。

 

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巨額薪資再度流向最上層?有人說,這是留住人才所必須。這種說詞似是而非:在金融界失業嚴重的情況下,這些人究將何去何從?

 

金融公司再度支付巨額薪酬的真正原因是,它們有錢。它們已再度賺錢(雖然幅度不如它們所說之大),為什麼不可以這麼做?畢竟在聯邦擔保下,它們得以低廉的成本借錢,並以高出許多的利息放貸。這有如盡情吃喝,保持愉快的心情,因為你明天可能受到管理。

 

也許不會。部分媒體認為,風暴已經過去:股市上漲,經濟衰退的趨勢可能已漸漸穩定,歐巴馬政府可能聲色俱厲的訓斥銀行家幾次後,放對方一馬。

 

無論對或錯,銀行家似乎認為,回復舊態為期不遠。

 

我們只能期待,我們的領導人證明這些人是錯的,並落實真正的改革。

 

2008年,薪酬高得過分的銀行家拿著別人的錢冒險,使全球經濟不支倒地。我們不能任由他們再來一次。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2009-04-28/經濟日報】

 

 



  克魯曼文中一開始提到的文章在紐時上還找得到。如果大家記憶猶新的話,2007年7月開啟了第一波的股災,台股亦未能倖免,同年聯準會兩次降息,股市正式轉為空頭,接下來就是大家不願意面對的2008這個空頭年,期間曾因政治選舉因素,氣氛轉趨樂觀,但是旁之末節的鼓舞,比不上總經真正的衰退。

  看一下2007年那個紙醉金迷的年分吧,這篇文章應該算是集吹捧之能事。


以下轉載自紐約時報
http://www.nytimes.com/2007/07/15/business/15gilded.html?_r=1&pagewanted=print

http://www.nytimes.com/2007/07/15/business/15gilded.html


July 15, 2007
Age of Riches

The Richest of the Rich, Proud of a New Gilded Age

Corrections Appended

The tributes to Sanford I. Weill line the walls of the carpeted hallway that leads to his skyscraper office, with its panoramic view of Central Park. A dozen framed magazine covers, their colors as vivid as an Andy Warhol painting, are the most arresting. Each heralds Mr. Weill’s genius in assembling Citigroup into the most powerful financial institution since the House of Morgan a century ago.

His achievement required political clout, and that, too, is on display. Soon after he formed Citigroup, Congress repealed a Depression-era law that prohibited goliaths like the one Mr. Weill had just put together anyway, combining commercial and investment banking, insurance and stock brokerage operations. A trophy from the victory — a pen that President Bill Clinton used to sign the repeal — hangs, framed, near the magazine covers.

These days, Mr. Weill and many of the nation’s very wealthy chief executives, entrepreneurs and financiers echo an earlier era — the Gilded Age before World War I — when powerful enterprises, dominated by men who grew immensely rich, ushered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new titans often see themselves as pillars of a similarly prosperous and expansive age, one in which their successes and their philanthropy have made government less important than it once was.

“People can look at the last 25 years and say this is an incredibly unique period of time,” Mr. Weill said. “We didn’t rely on somebody else to build what we built, and we shouldn’t rely on somebody else to provide all the services our society needs.”

Those earlier barons disappeared by the 1920s and, constrained by the Depression and by the greater government oversight and high income tax rates that followed, no one really took their place. Then, starting in the late 1970s, as the constraints receded, new tycoons gradually emerged, and now their concentrated wealth has made the early years of the 21st century truly another Gilded Age.

Only twice before over the last century has 5 percent of the national income gone to families in the upper one-one-hundredth of a percent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 currently, the almost 15,000 families with incomes of $9.5 million or more a year, according to an analysis of tax returns by the economists Emmanuel Saez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nd Thomas Piketty at the 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

Such concentration at the very top occurred in 1915 and 1916, as the Gilded Age was ending, and again briefly in the late 1920s, before the stock market crash. Now it is back, and Mr. Weill is prominent among the new titans. His net worth exceeds $1 billion, not counting the $500 million he says he has already given away, in the open-handed style of Andrew Carnegie and the other great philanthropists of the earlier age.

At 74, just over a year into retirement as Citigroup chairman, Mr. Weill sees in Carnegie’s life aspects of his own. Andrew Carnegie, an impoverished Scottish immigrant, built a steel empire in Pittsburgh, taking risks that others shunned, just as the demand for steel was skyrocketing. He then gave away his fortune, reasoning that he was lucky to have been in the right spot at the right moment and he owed the community for his good luck — not in higher wages for his workers, but in philanthropic distribution of his wealth.

Mr. Weill’s beginnings were similarly inauspicious. A son of immigrants from Poland, raised in Brooklyn, a so-so college student, he landed on Wall Street in a low-level job in the 1950s. Harnessing entrepreneurial energy, deftness as a deal maker and an appetite for risk, with a rising stock market pulling him along, he built a financial empire that, in his view, successfully broke through the stultifying constraints that flowed from the New Deal. They were constraints not just on what business could or could not do, but on every high earner’s take-home pay.

“I once thought how lucky the Carnegies and the Rockefellers were because they made their money before there was an income tax,” Mr. Weill said, never believing in his younger days that deregulation and tax cuts, starting in the late 1970s, would bring back many of the easier conditions of the Gilded Age. “I felt that everything of any great consequence was really all made in the past,” he said. “That turned out not to be true and it is not true today.”

The Question of Talent

Other very wealthy men in the new Gilded Age talk of themselves as having a flair for business not unlike Derek Jeter’s “unique talent” for baseball, as Leo J. Hindery Jr. put it. “I think there are people, including myself at certain times in my career,” Mr. Hindery said, “who because of their uniqueness warrant whatever the market will bear.”

He counts himself as a talented entrepreneur, having assembled from scratch a cable television sports network, the YES Network. “Jeter makes an unbelievable amount of money,” said Mr. Hindery, who now manages a private equity fund, “but you look at him and you say, ‘Wow, I cannot find another ballplayer with that same set of skills.’ ”

A handful of critics among the new elite, or close to it, are scornful of such self-appraisal. “I don’t se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tremes of income now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conomy,” Paul A. Volcker, a former Federal Reserve Board chairman, said in an interview, challenging the contentions of the very rich that they are, more than others, the driving force of a robust economy.

The great fortunes today are largely a result of the long bull market in stocks, Mr. Volcker said. Without rising stock prices, stock options would not have become a major source of riches for financiers and chief executives. Stock prices rise for a lot of reasons, Mr. Volcker said, including ones tha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actions of these people.

“The market did not go up because businessmen got so much smarter,” he said, adding that the 1950s and 1960s, which the new tycoons denigrate as bureaucratic and uninspiring, “were very good economic times and no one was making what they are making now.”

James D. Sinegal, chief executive of Costco, the discount retailer, echoes that sentiment. “Obscene salaries send the wrong message through a company,” he said. “The message is that all brilliance emanates from the top; that the worker on the floor of the store or the factory is insignificant.”

A legendary chief executive from an earlier era is similarly critical. He is Robert L. Crandall, 71, who as president and then chairman and chief executive, led American Airlines through the early years of deregulation and pione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b-and-spoke system for managing airline routes. He retired in 1997, never having made more than $5 million a year, in the days before upper-end incomes really took off.

He is speaking out now, he said, because he no longer has to worry that his “radical views” might damage the reputation of American or that of the companies he served until recently as a director. The nation’s corporate chiefs would be living far less affluent lives, Mr. Crandall said, if fate had put them in, say, Uzbekistan instead of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they are the beneficiaries of a market system that rewards a few people in extraordinary ways and leaves others behind.”

“The way our society equalizes incomes,” he argued, “is through much higher taxes than we have today. There is no other way.”

The New Tycoons

The new Gilded Age has created only one fortune as large as those of the Rockefellers, the Carnegies and the Vanderbilts — that of Bill Gates, according to various compilations. His net worth, measured as a share of the economy’s output, ranks him fifth among the 30 all-time wealthiest American families, just ahead of Carnegie. Only one other living billionaire makes the cut: Warren E. Buffett, in 16th place.

Individual fortunes nearly a century ago were so large that just 30 tycoons — Rockefeller was by far the wealthiest — had accumulated net worth equal to 5 percent of the national income. Their wealth flowed mainly from the empires they built in manufacturing, railroads, oil, coal, urban transit and mass retailing as the United States grew into the world’s largest industrial economy.

Today the fortunes of the very wealthiest are spread more widely. In addition to stock and stock options, low-interest credit has brought wealth to more families — by, for example, facilitating the sale of individual businesses for much greater sums than in the past. The fortunes amassed in hedge funds and in private equity often stem from deals involving huge amounts of easy credit and vast pools of capital available for investment.

The high-tech boom and the Internet unfolded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e rising stock market multiplied the wealth of Bill Gates as his software became the industry standard. It did the same for numerous others who financed start-ups on a shoestring and then went public at enormous gain.

Over a longer period, the market lifted the value of Mr. Buffett’s judicious investments and timely acquisitions, and he emerged as the extraordinarily wealthy Sage of Omaha, in effect, a baron of the new Gilded Age whose views are strikingly similar to those of Carnegie and Mr. Weill.

Like them, Mr. Buffett, 78, sees himself as lucky, having had the good fortune, as he put it, to have been born in America, white and male, and “wired for asset allocation” just when all four really paid off. He dwelt on his good fortune in a recent appearance at a fund-raiser for Hillary Rodham Clinton, who is vying for Mr. Buffett’s support of her presidential candidacy.

“This is a significantly richer country than 10, 20, 30, 40, 50 years ago,” he declared, backing his assertion with a favorite statistic. The national income, divided by the population, is a very abundant $45,000 per capita, he said, a number that reflects an affluent nation but also obscures the lopsided income distribution intertwined with the prosperity.

“Society should place an initial emphasis on abundance,” Mr. Buffett argued, but “then should continuously strive” to redistribute the abundance more equitably.

No income tax existed in Carnegie’s day to do this, and neither Mr. Buffett nor Mr. Weill push for sharply higher income tax rates now, although Mr. Buffett criticizes the present tax code as unfairly skewed in his favor. Like Carnegie, philanthropy is their preference. “I want to give away my money rather than have somebody take it away,” Mr. Weill said.

Mr. Buffett is already well down that path. Most of his wealth is in the stock of his company, Berkshire Hathaway, and he is transferring the majority of that stock to the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so the Gateses can “materially expand” their giving.

“In my will,” he has written, echoing Carnegie’s last wishes, “I’ve stipulated that the proceeds from all Berkshire shares I still own at death are to be used for philanthropic purposes.”

Revisionist History

The new tycoons describe a history that gives them a heroic role. The American economy, they acknowledge, did grow more rapidly on average in the decades immediately after World War II than it is growing today. Incomes rose faster than inflation for most Americans and the spread between rich and poor was much less. But the United States was far and away the dominant economy, and government played a strong supporting role. In such a world, the new tycoons argue, business leaders needed only to be good managers.

Then, with globalization, with America competing once again for first place as strenuously as it had in the first Gilded Age, the need grew for a different type of business leader — one more entrepreneurial, more daring, more willing to take risks, more like the rough and tumble tycoons of the first Gilded Age. Lew Frankfort, chairman and chief executive of Coach, the manufacturer and retailer of trendy upscale handbags, who was among the nation’s highest paid chief executives last year, recaps the argument.

“The professional class that developed in business in the ’50s and ’60s,” he said, “was able as America grew at very steady rates to become industry leaders and move their organizations forward in most categories: steel, autos, housing, roads.”

That changed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technological age,” in Mr. Frankfort’s view. Innovation became a requirement, in addition to good management skills — and innovation has played a role in Coach’s marketing success. “To be successful,” Mr. Frankfort said, “you now needed vision, lateral thinking, courage and an ability to see things, not the way th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班族很難自己理財,所以常常就把辛苦賺來的錢,交給別人管。

  上班族很難自己照顧小孩,如果小孩的祖父母也沒辦法幫忙照顧,年幼的小孩只好請保母長時間照顧。

  我們往往將最重要、最該小心處理的人生重要資產交給別人照顧。失去主控權的結果,有時就是永遠失去了。

  辛苦一點,孩子自己照顧(別讓人帶24小時的);勤勞一點,理財可以自己來(別輕易相信理專的話術)。這兩種"照顧"其實有一致性,都可以單純一點、簡單一點。過於相信別人,永遠都是"被詐騙的候選人"。


台版馬多夫涉詐數億美元
編譯中心綜合15日電
April 16, 2009 12:00 AM
   
 
華爾街日報15日報導,台灣人彭日成(Danny Pang)在加州經營的私募股權基金PEM集團,遭前員工指控以馬多夫手法,透過台灣的銀行向台灣投資人詐騙,金額高達數億美元。

 

報導指出,彭日成經營的PEM集團(Private Equity Management Group)從2004年起,透過台中商業銀行、永豐金控、華南金控與一家渣打銀行的子公司,吸金達數億美元。PEM網站上載明的台灣辦事處是ERM Resource Ltd.,在台灣經濟部商業司登記資料為英屬維京群島商宜恩財富管理公司。

 

PEM在北京、上海、台北都有設點。上海辦事處名為保盛豐投資諮詢有限公司。華爾街日報報導,彭日成只從華人圈獲取資金。彭日成拒絕華爾街日報訪問,PEM發言人說,「大多數」指控都是子虛烏有。

 

PEM刊登的彭日成履歷指出,他從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取得商學碩士(MBA),現在管理40億美元規模的私募基金,並曾擔任摩根史坦利資深副總裁。加州大學校方紀錄顯示一位Danny Pang僅就讀一學期,沒有取得任何學位。摩根史坦利表示查無此人的就職紀錄。PEM網站現在僅剩首頁,彭日成履歷的網頁已無法查詢。

 

PEM前總經理亞鮑卡(Nasar Aboubakare)說,彭日成2007年向他透露龐氏騙局(老鼠會)。PEM的一項業務是以折價收購老人的保單,等老人過世後取得保險金。但由於老人愈活愈久,投資目標無法達成,彭日成告訴亞鮑卡,公司要拿新投資人的錢支付舊投資人的收益。

 

PEM募得資金用於投資分時度假村和其他美國資產,彭日成常向投資人出示這些資產的保險文件以取信。亞鮑卡出示兩份保單,一份保單的保額為3160萬美元,另一份則在彭日成示意下改成1億800萬美元。

 

彭日成曾任職於創投業鈺豐投資公司(Sky Capital),創辦人兼執行長徐克宇說,彭日成在1997年6月竊取300萬美元後,公司開除他。但徐克宇隨後致信華爾街日報說,彭日成是「自願離職」。

 

華爾街日報說,PEM曾出價50萬美元請舉發彭日成的亞鮑卡阻止華爾街日報刊登報導,但遭亞鮑卡拒絕。

 

亞鮑卡與兩位與彭日成共事的合夥人說,彭日成經常到台灣招募投資人,赴台時通常住晶華國際酒店總統套房,經常召妓。PEM發言人否認這些說法。



台裔彭日成 學經歷攏是假
加州保盛豐集團創辦人、美籍台裔商人彭日成(Danny Pang),涉嫌以俗稱「老鼠會」的「龐氏騙局」詐騙台灣投資人,與前那斯達克交易所主席馬多夫手法相似,成為台灣版的馬多夫。(取自網路)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pr/30/today-fo4.htm


加州保盛豐集團創辦人、美籍台裔商人彭日成(Danny Pang),涉嫌以俗稱「老鼠會」的「龐氏騙局」詐騙台灣投資人,與前那斯達克交易所主席馬多夫手法相似,成為台灣版的馬多夫。

率先揭發彭日成詐騙案的是華爾街日報,根據該報報導,彭日成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生於台灣,母親家族經營家具製造事業,家境富裕,他年紀輕輕就前往美國,成為小留學生。

彭日成為何能詐騙這麼多投資人?主要因為他平日穿著昂貴西裝,進出都是高級旅館,並在自傳中捏造傲人的成功故事—由台灣移民至美國,取得企管碩士學位,曾在華爾街投資銀行任職,他還聲稱與商界名人、前美國國防部長卡路奇及前馬丁洛克希德公司執行長奧古斯丁合創基金公司。

保盛豐集團前總經理阿布巴卡爾表示:「彭日成在與人見第一次面時,就會讓人深信不疑。」

但根據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紀錄,彭日成只有在一九八六年夏天就學一個暑假,根本沒有取得學位的紀錄,因此彭聲稱擁有該校學士和企管碩士學位,明顯不實。

彭日成也自稱,曾任摩根士丹利資深副總裁和資深科技併購顧問,但摩根士丹利表示,沒有彭受聘的紀錄,彭也提不出證明。(編譯盧永山)



保母曾做CPR 竟壓到吐血
保母夫婦陳泳安(左)、盧怡珊(右)昨晚被警方押回偵訊,兩人下車後掩面低頭走進警局,並對媒體記者高喊「不要再拍了」。
記者盧禮賓/攝影
台北縣新莊市呂姓女嬰猝死並遭棄屍案,涉案保母夫婦陳泳安、盧怡珊昨天上午在藏匿的台北市延平北路新租屋處被警方查獲;兩人落網時,身旁除自己的一對孩子外,還有兩名托育的小孩。

警方查出陳泳安、盧怡珊發現女嬰沒有呼吸時,曾按壓女嬰胸口做CPR(心肺復甦術)急救,但可能因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用力不當,反而將女嬰壓到吐血和嘔吐;檢方將查明是否因此導致女嬰死亡。

警方研判,極可能是陳泳安睡著後沒注意,女嬰不慎被棉被悶住或遭陳壓到口鼻窒息死亡,但也可能和兩人壓到吐血的不當急救有關。

警方調查,陳泳安與呂姓女嬰同睡,四月廿八日凌晨五點多,盧怡珊起床要幫女嬰餵奶,發現女嬰沒有動靜,身體冰冷,急忙叫醒丈夫;兩人慌張不知所措,急急忙忙想幫女嬰做CPR,但壓了女嬰胸口幾下,女嬰竟吐出血來,並夾帶嘔吐物,兩人再仔細察看,確定女嬰已經斷氣。

陳泳安、盧怡珊說,因為他們都是通緝犯,又不知女嬰死因,一時害怕才決定先「藏屍」;為防屍體腐爛發出臭味,在幫女嬰穿好衣服後,用大賣場購物袋包裹塞到冰箱冷凍庫冰存。

四月廿九日,盧怡珊為防東窗事發後身分曝光,即以雙方契約書有誤為由,到女嬰媽媽上班的地方取走契約書,並搬到新租的延平北路住處。

陳泳安、盧怡珊夫婦昨天落網後,一名黃姓家長趕緊將托育給陳家的女兒帶回。
記者林俊良/攝影
陳泳安、盧怡珊說,對於如何處理女嬰屍體一度很猶豫,最後認為還是應該送回她父母親手中;兩人以為前天是女嬰的「頭七」,便用收納箱裝好屍體送到呂家大門口,並留下道歉字條。

盧怡珊供稱,她從事保母工作兩年,帶過十個小孩,呂姓女嬰是在三月廿四日交給她帶,一個月保母費一萬兩千元;女嬰媽媽因一度沒有工作,在她家分租一個房間,加收房租三千元,住了兩周順便陪女嬰,後來在樹林市找到作業員的工作才搬走。

【記者陳志豪/台北報導】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科長張美美表示,現行法令並未規定幫人帶小孩要有證照,導致保母素質參差不齊,建議中央修改「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落實證照托嬰制度。

社會局多年前結合民間團體成立「社區保母系統」及北市兒童托育資源中心,協助家長媒介合適的保母及托育機構,可以讓父母覺得安心些。

 


【2009/05/05 聯合報】@ http://udn.com/






可憐女嬰 像冰棒一樣

通緝犯陳泳安、盧怡珊夫婦受雇照顧女嬰死亡案,檢方發現,陳泳安夫婦在裝屍的收納箱上貼字條,提醒女嬰父母「周一是女嬰頭七」,而夫婦倆就在昨天女嬰頭七日落網。檢方相驗發現,女嬰屍體「像冰棒一樣」,疑已冰凍多日,下周一解剖。

檢方查出,陳泳安、盧怡珊夫婦沒有保母證照,陳在北檢有偽造文書通緝、士檢有竊盜通緝,而盧女在北檢也有偽造文書、詐欺、竊盜通緝、士檢還有竊盜案一萬元罰金的執行通緝,簡直是「六條通」夫妻檔。

據查,陳姓夫婦有兩個小孩,還托育三個小孩,且托育廿四小時收費僅一萬五千元,比市價需兩萬元以上便宜。檢方發現,托育的三個小孩,一個自己睡,一個睡嬰兒床,死者則和陳姓夫婦一家四口擠一張床。

根據相驗,女嬰疑因長期遭冰凍,即使前晚十時檢方相驗時仍像「冰棒」一樣,手腳僵直無法挪動。

檢警判斷,女嬰起碼被放置在塑膠收納箱十六個小時,懷疑女嬰可能在上個月廿八日死亡後,一直擺在冰箱冷凍室。

從外觀來看,女嬰並沒有外傷,而且口鼻乾淨,沒有疑似溢奶情況,檢方下周將解剖調查。

另外,盧怡珊在網路上自稱「盧老師」張貼保母廣告,有網友早在一年多前爆料,指「自稱『盧老師』全名『盧怡珊』的保母是通緝犯,千萬不可雇用」。

網友指出,她從網路找到保母『盧怡珊』到府服務,三個月內卻偷竊她家財物約十八萬元,盧婦的老公還是共犯;後來東窗事發,兩人假裝後悔,還保證限期償還,最後逃之夭夭。

【2009/05/05 聯合報】@ http://udn.com/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指期連兩個交易日漲停?兩個交易日漲了七百點?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

  這種記錄大概像棒球比賽裡
,連兩局出現滿貫砲一樣值得紀錄。
  

  但是我不在場中,只能看"轉播",Cheers! Everybody in this game. 



台股直逼10年線 終場大漲337點
http://udn.com/NEWS/STOCK/STOS1/4884944.shtml

台股今日延續上周四的追買力道,在市場買單瘋狂搶進下,帶動指數跳空開高走高,盤中大漲超過6%,8大類股全面勁揚,電子股也表現強勢,其中電子五哥已連續第2個交易日亮燈漲停。終場台股大漲337.83點,以6330.40點收市,漲幅達5.64%,距10年線6403點僅有咫呎之遙,成交值1645.53億元。

今日台股延續上周強勁氣勢,多頭買盤奮勇衝高,帶動8大類股全面大漲,台股現貨則在期貨市場的引領下,也跳空開高走高表現強勢,盤中一舉收復6000點失土大關,最高並來到6356.29點位置。

就今日盤面表現最為出的是金融類股,由於有陸資入股甚至購併題材,帶動今日股價再度狂飆,金融期指開盤即漲停,金融股個股也幾乎全登上漲停板,使得金融類股指數已越過前波高點704.6點,最高來到707.2點,直攻年線707.6點,漲幅達6.85%以上。

傳產股中,由於台幣強勢升值,使得資產、營建漲幅最為驚人,其中由於市場預期房地產可因股市上漲而翻揚,因而帶動營建股盤中共計27檔漲停。電子股表現也相當強勁,在外資持續買入大型權值股下,電子五哥連續第二個交易日亮燈漲停,其中鴻海再度收復百元失土。

此外,高價股宏達電、晶華和聯發科盤中皆亮燈漲停,也促動高價族群全面強勢。

【2009/05/04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手好久了耶......不知道有沒有人提前先布局了?

  雖然我沒賺到,但是恭喜有進場的朋友賺到錢囉!


  



台股暴漲378點 680餘檔漲停
台北股市不畏新流感肆虐,在政府宣布開放對岸來台投資股票及美股大漲激勵下,早盤演出噴出行情,大漲三百多點,投資人簡直樂歪了!
記者劉學聖/攝影
兩岸資金開放大突破,誘發海外熱錢再次盯上台灣,台股今早開盤噴出爆量漲逾6%、新台幣盤中勁揚5.4角一度來到33.118 元。台股盤面上有680多檔的上市櫃股票亮燈漲停,加權指數終場暴漲378點、6.74%,以5992.57作收,成交值1368億元;台幣上午盤勁揚4.7角,以33.188元作收,升值逾1.4%,成交量爆出25.93億美元的巨量。股、匯市雙雙創下馬英九去年520就任總統以來最強勁的漲勢。

台股今天「牛轉乾坤」,在美股大漲、金管會開放QDII陸資可來台買股、中國移動將斥資近178億元買遠傳12%股權、在美掛牌的EWT台灣指數基金昨大漲12.24%等多項利多鼓舞,指數大漲,單日漲幅6.74%是有史以來的第七大漲幅。

早現貨15分鐘開盤的5月台期指、5月電子期指、5月金融期指,今天一開盤全數跳空漲停,尤其是5月台期指更成功站上6000點大關,期指市場率先表態飆漲走強,鼓舞現貨市場也以大漲350點開盤,經過半小時的震盪換手,指數再向上竄升收上最高頂峰,盤面上有680多檔的上市櫃股票亮燈漲停,券商大廳揭示板紅通通一片,投資人這幾天因H1N1新型流感疫情,而忐忑不安的投資情緒,隨著今天這根近400點的長紅而釋懷一空。

 


【2009/04/30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大春:『跟小孩之間,「量」就是「質」。你在他真正需要的時間卻不出現,你再出現就沒有意義了。一定要即時。別想說你能給他很精華的品質,拜託!

  現在父母都說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的生活在富裕的台灣真的算是不虞匱乏。但孩子最需要的可能是父母的陪伴.......







(網路) 張大春爸爸經:只求孩子學會從容
作者:採訪整理/張綾玲 出處:親子天下

孩子的教育是全面性的,還是要讓他知道該全力以赴,但是要處在一種不怕錯、不為爭鬥、不擔心畏懼的環境下,否則學習起來就不從容…
張大春,當代華文作家。曾經,他以《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與《野孩子》等作品成為暢銷作家,多變的創作風格與縱橫古今的深厚學養,人稱「文學頑童」。年近四十,才與相差十二歲的老婆葉美瑤(現為時報出版副總編輯)攜手共結連理。兒子張容、女兒張宜先後誕生,讓這位大作家有了全新身分--成為父親。

一年多前,他出版了《認得幾個字》一書,表面上寫的是和一雙兒女在「答嘴鼓」中說文解字,然而深蘊其中的卻是他做為一位父親的用心與耐心。怎麼說呢?打從孩子想學說話開始,張家便經常一頓晚飯吃上兩個鐘頭,全家四人無話不談、天南地北地隨興聊,在如此輕鬆氣氛下,親子情感互動更加緊密踏實,也讓學習得以更加從容。

相較時下許多父母,張大春的許多作為絕對是另類的。他從來不看教養書,也不願輕易服膺於現今國語文教育體系;當孩子在學校成績考壞了,他不在意這種一時競爭的失敗,反倒擔心就此打擊孩子繼續學習的樂趣和勇氣;即便連讓孩子們學鋼琴、吹長笛、拉小提琴,還有英文、數學家教老師,也完全不為日後升學之算計,只因孩子們
想學,便主動提供所有機會,若是孩子有點累或不高興,大可不玩。

尤其令人動容的是,這樣一個外表看來桀傲不馴、言辭犀利、豪爽的父親,在前後兩次的訪談裡,每每總能如數家珍地,聊起孩子在每個階段的成長變化、學習歷程,細心珍藏孩子所曾書寫、塗鴉過的隻字片語和畫作。

五十一歲的張大春,從初為人父時,時刻懷抱「帶子狼」的心情(編按:日語,意喻一個帶著孩子行走江湖的浪人,隨時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到今日反而能以一種抽離、客觀的「格物」精神,審視孩子的種種,「我也是好幾年前,因為反省到自己生活儀式太多,往往會把自己一些不重要的事優先,再想陪孩子,才開始改變,重新建
立自己的生活文化……,

因為孩子的需要常常是很隨機的,千萬不要基於『生活習慣』而無奈地放棄經營親子間的機會,而要趁著做父母時來充實自己。只要和孩子情感維繫夠扎實,所有的問題往往可以迎刃而解……」

Q:我想許多人不免好奇張大春的孩子,作文和國語文會不會特別好?

曾經有同學笑過張容,說你是作家張大春的小孩,怎麼國語這麼爛?還好後來她轉學了。
我家兩孩子,他們很不同。妹妹張宜很會講、會編故事,常常我要她在我床前給我說故事催眠,她總能自顧自地講起來;哥哥張容卻不同。他作文往往得要我一句句地跟他討論。
例如,有次要寫「我最喜愛的動物」。我跟他討論說,我們家養了很多動物,你想寫什麼?他說,他喜歡很大的動物,於是我給他看一些資料。那是他小學二年級時。他寫什麼呢?

「在貓科動物的三十七個物種裡,獅子是唯一的群聚動物。我最羨慕非洲草原上的公獅子,因為母獅子會去打獵,所以牠很神氣也可以不要工作。但是非洲有一種蒼蠅叫做采采蠅,會傳染一種昏睡症,獅子得了這種病就會昏睡,但斑馬不會得到這種病,因為斑馬身上有紋路,就不會被采采蠅攻擊。我真希望獅子……。」

很妙,他離題又回來。你有沒發現,他寫的完全是知識性的文章,感性薄弱。因為他的興趣就是知識性的。當我跟他講述人生情境與情感時,他完全沒有接收能力,舉凡要做類比或發出些情感時,他就沒辦法,是個比較魔羯座的性格。這和他妹妹完全不一樣。

子的教育是全面性的,還是要讓他知道該全力以赴,但是要處在一種不怕錯、不為爭鬥、不擔心畏懼的環境下,否則學習起來就不從容…


Q:許多父母在帶孩子的過程會感到焦慮。可否聊聊您自己的經驗與心得?

帶孩子一定會焦慮的。但對教養結果或孩子學習績效上的焦慮,我完全沒有。在生孩子前我就想過,除「健康」之外,我對孩子只有兩個簡單期許,第一是要「正直」,第二是要「大方」。
為什麼要「大方」?因為小氣的人就不從容,做事情看東西就會計較、畏首畏尾。
我們這家族幾代以來,講究的就是「從容」。這種價值感,和現代人講求績效、競爭力是完全相對的。現代人喜歡講優勝劣敗,然而,什麼是敗呢?看事物不是從一時來看。但糟糕的是,成敗多半是透過競爭來展現,是暫時的,且往往就在那一時把人生切斷成兩半來看。
所以,我希望孩子要能從容、不斷的學習。愈從容,得到愈多,愈能在學習中得到滿足與樂趣。

清朝詩人龔自珍曾寫過雜感:「忽動慈悲不與爭」,他生平是個有才學之士,官做得不小,坐擁財富,但看到同儕許多人汲汲營營求取功名利祿,自己卻不想為此而擠破頭。這種不爭,正是我所謂的「從容」。


假若父母想讓孩子豁達大度、坦然舒服些,就要想辦法把世俗競爭都丟到一旁。

就好比有回,張容數學考了三十幾分,考卷不想拿給我簽名。我說:「哇!你比我當年考得還高出三十幾分啊!」張容聽了,眼睛睜得爆大,不信又跑去問媽媽。想當年,高中時我是真考了零分,那時我父親看著我的考卷,全是空白沒答題,當下說:「這好!在哪簽都行!」絲毫沒有斥責之意。我想父親的態度非常重要,當時他能這樣對我,我真是感謝。

張容從上小學以來,從來沒考過全班前十五名。不是不會,而是粗心、懶。他又要跟妹妹玩、玩樂高,有時勤快起來會在紙上畫幾百個士兵……那些是無用之事,絕對妨礙他練琴或念書,但我絕對不阻止他做,也從沒真怪過他為何粗心,因為我自己也粗心啊。


Q:您看教養書嗎?

不。我從來不看什麼教養書的。若有時間去看,不如拿那時間來跟小孩相處更好。我覺得,人要對自己有個認知,若不可能超越自己而讓孩子變成一個偉大的人,那就儘可能讓自己和孩子在一起時,做到言行合一。與其總是擔心憂慮該如何教養,不如時刻對自己懷抱戒慎恐懼之心,還比較實在些。

Q:有些人會說,親子相處「重質不重量」,您同意嗎?

跟小孩之間,「量」就是「質」。你在他真正需要的時間卻不出現,你再出現就沒有意義了。一定要即時。別想說你能給他很精華的品質,拜託!

他才多大腦子,應該以他為標準來定需求。多數孩子需要父母長時間的陪伴,可是一旦他不需要你了,一分鐘都不要你在他身邊。我們也只能珍惜這段時間,像張容,我想再過不了幾年,他就要飛了。


Q:您在《認得幾個字》書裡,提到每天和孩子吃兩小時的晚飯,全家天南地北的聊。對於自覺沒時間或擔心沒談話內容的父母,您有什麼建議?

從我寫書到出書,很多人都問過類似問題。他們都自以為和我有距離,以為我特別有學問,他們沒學問。事實上我也是一般的父母。在每天和孩子兩個多小時的談話過程裡,我也常會有不知道的事。就好像這幾天很多注音符號有爭議,蛤蠣要唸成ㄍㄜˊㄌㄧˋ,法國要念成ㄈㄚˇ ㄍㄨㄛˊ。

說到語文,別把它當作專業。要是把語文教育當一門課來上,那會非常無聊。我們就趁著每天吃晚飯時互相談天,碰上有疑問時我來解疑;再不然就一起到大辭典前去查。總是一有問題隨時查、不懂就查;查字典、查書、查資料,再不然就是上網。

語言就是兩面,不是約定或是俗成。像有回,張容好奇金玉滿堂的「玉」字來歷,為什麼明明是玉部,但偏旁時卻不加那一點?老師要他回家問爸爸,再講給全班聽,我於是給他講一遍,後來聽說他到學校講得頭頭是道,老師也很高興。我覺得在這過程中,孩子們所引發的疑惑,其重要性遠超過我所提供的解答。但孩子需要有工具,足夠的語彙,才能讓他毫無顧忌、不怕被笑被罰,表達出所有的疑惑。

聽我這麼說,或許有些父母會想是不是得花很多時間來和孩子談話?我覺得不,真這樣做父母會太累,且用力產生的討論,效果也不見得好。且往往愈是有心的父母,愈容易讓孩子有挫折感,因為你總是不斷追問,你每個問題都讓他受挫,也等於把他的工具給剝奪了。所以我認為,營造出一種你講我講互相都講的環境會比較有意思。


Q.很多父母擔心現在的小孩不讀書,您們怎麼做的?平常都給孩子看些什麼書?

我想不是孩子不讀書,是孩子的父母不讀書。在我家沒這問題。當我們全家人,我在看,媽媽在看,哥哥也在看書,妹妹從還不識字也就會自己抱一本書在念,口裡不斷地編故事,而等到她看得懂書時就非常仔細的看。所以,閱讀是一種習慣。我們相信自己這麼做,孩子就會照著做。

我從沒有要他們非要看什麼書。他們都自己會看、會挑的。我是覺得,要讓孩子無所不學地去面對各樣知識,將來才會從容。就好像有時在教孩子的過程中,老婆會覺得我講太多了,孩子哪聽得懂?但我認為永遠不要怕孩子不一定能吸收,他們一定都能受惠的。

有時你以為他吸收了維他命A,哪知道卻可能是鈣質?也可能讓他因而受用一輩子。中國字教育的「教」的左邊,其實是學習的「學」簡化後變成兩個叉叉,而所謂的「教」就是拿一個手一個鞭子去引導學習。你永遠不知道學習會在哪裡終止。

 

Q您如何啟發他們的好奇心?

注意他們的需要,他們的好奇往往從需要而來。譬如:張容從一歲可以動筆畫圖就畫得很仔細。兩歲多,有天他又畫很多平面的四方形高樓,不厭其煩的畫。我說:張容我帶你看個東西。

於是,我把那時個頭還小的他抱起來看冰箱的上頭、俯看洗衣機,帶他換一個角度看「立體」四方形,突然,他看出懂了,從此以後,他統統畫立體的高樓。像昨天我給他們整理環境,突然在亂七八糟的紙堆裡看到一張爛爛的作業紙上,很仔細地畫了台林寶堅尼的賽車,那種精準,我一眼就能認出是林寶堅尼車,真讓我嚇到了。

所以,當你發現他們有需求時,就無限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在這滿足的過程,他們又會有進一步的好奇。但若沒有滿足他,問題不會解決,他就不會好奇,自然也就不會展現出對其他部分的好奇。還有,一定要假想孩子問題背後一定還有問題,他只是沒適當工具表達出他真正的問題。如此的用心,就能讓父母去理解,甚至是同情他的孩子。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爾街日報:『縱然股市回暖有助於經濟實現真正的復甦,但決不會奇跡般地解決實體經濟失衡以及在房地產市場泡沫中產生的資產定價失真問題。』







4月15日華爾街日報《切莫太過看重美股反彈之勢》

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目前已較上月觸及的12年低點上漲了21%,不過,有諸多證據都顯示這輪反彈行情其實毫無意義。

  各種經濟回暖傳言中提到的復甦跡象實際上不堪一擊,這一點在週二公佈的令人失望的3月份零售額報告中得到了印證。此外,就業市場持續惡化,如果短期內不能企穩,那麼已經焦慮不安的消費者可能還會進一步縮減開支。住房市場仍是一團糟,銀行業仍沒有擺脫困境,信貸市場也依然緊張。

  不過,不要忘記的一點是,儘管股價反映了投資者對經濟形勢的預期,但經濟走勢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股市指引。

  來自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以及加拿大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Canada)的調查均顯示,自股市開始回升以來,消費者信心已有所改善。而市場人氣的好轉通常會刺激消費者支出。人們在去年秋季眼睜睜地看到家庭退休金帳戶大幅縮水之後,對股市的反彈感到欣慰,這點不足為奇。

  長期以來,消費者信心一直會隨著股價的漲跌而波動,這不僅僅是因為股市動蕩會導致個人財富的變化。因為就連非股民也會因美國股市的上漲而受到鼓舞。這很可能反映出美國人習慣性地將股市表現與經濟表現劃等號。

  另外,企業也將股市作為其行為準繩,它們會在股市上漲時擴大投資。其中部分原因很可能在於企業在股市走強的情況下能更容易籌集到資金。不過,主要原因可能還應歸結為經理人傾向於根據公司股票的表現來判斷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而首席執行長們有關公司只是經營業務而不會關注股票價格的一貫聲明通常不可信。

  在當前脆弱的信貸環境下,股市上漲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改善股市投資者的資產狀況,這些投資者當中包括陷入困境的公司,資金匱乏的退休金計劃以及瀕臨止贖風險的房主。

  誠然,這點只有在股市的漲勢有充足理由作為支撐的情況下才能顯現。否則投資者將有可能陷入循環式的思維模式。縱然股市回暖有助於經濟實現真正的復甦,但決不會奇跡般地解決實體經濟失衡以及在房地產市場泡沫中產生的資產定價失真問題。

Justin Lahart

michael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